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3187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含解析)第卷 (阅读题共 57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 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 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 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 的广阔园地。中唐

2、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 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 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 统一起来的。他 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思致之深浅,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

3、,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意义是不大的。裴度还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就是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批评的。古文运动当时所以发生广泛的影响,是和韩柳文内容的深广有密切的关系的。韩柳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而且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和希望,也渐趋破灭,后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狭小、琐细的道路,古文便成为少数隐者之流的抒写生活情 趣的工具。这些古文虽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但毕竟不够深广,不足以振奋人心,因 而也就自然地不为人所注意了。这样

4、,形式主义的骈文就轻易地恢复了统治地位。北宋初期,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都标榜韩柳古文,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到了中叶,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欧阳修为首,再 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由于欧、曾、王、苏诸古文大家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遂成为新的传统。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都是对以韩柳为首的唐宋古文新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个古文新传统,支配中国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才被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语体散文所代替。(节选自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1. 下面各项不属于“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的理由的一项是A. 他们打垮了骈文的长

5、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B. 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C. 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D. 他们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2. 根据原文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B. 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的做法,裴度是反对的。裴度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C. 韩愈提倡古文,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他认为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惟去陈言。D. 裴度认为韩愈不应该只从形式上加以变革,而更应该在思想内容加以革新。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散文不仅仅只可以著书立说,也可以写景、抒情、言志

6、。B. 韩、柳之后,古文成为少数作家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由于这些古文没有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渐趋没落。C. 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韩、柳在理论上的贡献,更重要是由于他们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D. 宋代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作家再一次掀起的古文运动与唐代韩、柳提倡的古文运动是一脉相承的。【答案】1. A 2. B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是“古文运动”,而不是韩柳,选项张冠李戴。【2题详解】试题分析:B项,“他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不当,原文“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并不代表“提倡”。【3题详解】试

7、题分析:B项,“这些古文没有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错误,文中说这些古文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只是不够深广。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曲解文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

8、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9、。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

10、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

11、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

12、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

13、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4.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 题目“说起梅花”中的“说”,是“提及、提到、话说”的意思,与“游说、说和、学说”中的“说”都不同。B.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C.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

14、弄”。D.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E.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5.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6. 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

15、”,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4. AE 5. B 6. “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爱梅,种梅 ,写梅,赏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梅花诗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这种品格的赞美。【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

16、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立足考查“作品内容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说法因果颠倒,根据原文,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C项,“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说法错误,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受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D项,“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说法错误,作者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