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8 都江堰每课一练 鲁人版必修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225084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4.8 都江堰每课一练 鲁人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4.8 都江堰每课一练 鲁人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4.8 都江堰每课一练 鲁人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4.8 都江堰每课一练 鲁人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4.8 都江堰每课一练 鲁人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4.8 都江堰每课一练 鲁人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4.8 都江堰每课一练 鲁人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都江堰(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4分)A惊悸 修缮 颓壁残恒 偏处一喁B魁力 澄彻 精力涣散 精神焕发C竣理 韬略 砰然心动 冰清玉洁D诘难 竹篾 兴高采烈 改恶从善解析A恒垣,喁隅;B.魁魅;C.竣浚,砰怦。答案D2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1)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_。(2)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_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A掩埋陡然 B湮没陡然C掩埋徒然 D湮没徒然解析掩埋:用泥土等盖在上面;湮没:埋没。陡然:突然;徒然:白白地。答案A3.下列标点符号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4分

2、)A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B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C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D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解析A第一个括号部分应放在“三字经”之后;C.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D.第二个逗号应放在后引号之后。答案B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A在长城与寒风、夕照、旷野溶成一气的甘肃、陕西、山西、内

3、蒙一带,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B有了它,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C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千万不能不忘了都江堰。D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解析A乱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去掉“在”“一带”;B.语序不当,“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与“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交换位置;C.否定失当,应该是“千万不能忘了”。答案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58题。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

4、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

5、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5用一句话概括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_。(不超过10个字)(4分)答案揭示主旨,

6、 总领全文6第段中“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的含意是什么?(5分)答:_答案长城的美在于规模的宏大,气势的雄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直到现在依然造福人民,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了天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是长久的。7第段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的含意是什么?(4分)答:_答案长城的功用早已废弛,都江堰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8第段中“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答:_答案(1

7、)都江堰建成的时间比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时间早数十年。(2)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至今还造福人民;长城虽然占据了辽阔的空间,但社会功用早已废弛。(3)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它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摆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去修缮。二、课外拓展阅读下文,完成912题。废墟余秋雨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陨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

8、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废墟表现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

9、。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一位朋友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朋友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

10、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 ;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

11、把所有的废墟驱逐。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升为寓言。因此,古代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9“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请你说说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6分)答:_答案作者意在表明这样的观点:历史遗迹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因此“新的废墟”

12、的出现和“旧的废墟”的漫灭都是历史的必然。10填空。(4分)(1)作者以“_”喻指废墟的价值,它告诫后人切莫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填写的文字,必须从原文中摘录)(2)如果为废墟而羞愧,则往往会_的真面目,这正如在给真正的悲剧_。(本文出现的文字,不得出现“废墟”二字)答案(1)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2)掩盖历史附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11结合“废墟”一文,谈谈作者对古代废墟的价值和存留废墟的主要看法。(9分)答:_答案(1)废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2)废墟是历史片断的记录,具有研究价值。(3)废墟可驱遣人们联想史实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具有教育价值。为此,作者提倡保全废墟的原貌,树立正确的废墟

13、文化观念,使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A作者梳理了自己对废墟的复杂情感,冲淡了“诅咒”,深化了对废墟文化的理解。B“我”的朋友喜欢趁着残月的微光行吟于废墟间,以对晨曦的期待驱遣文人的矫揉。C“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中的“层累”,指历代遗留的见证着失败与屈辱的废墟。D“以古代今”与“以今灭古”殊途同归,既亵渎了历史,又阻碍了现实社会的前进。E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文明发端于古代废墟;存留废墟,则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解析B将文中“我”的两位朋友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方式统一为一种描述,违背了原文意思。C.从文中第二段可以推知,“层累”是指对废墟意义的片面认识,这种认识沿传既久不断积淀。答案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