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树立“全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186357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树立“全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树立“全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树立“全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树立“全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树立“全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树立“全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树立“全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树立“全道德”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全道德观念;个体道德;社会道德;生态道德和谐社会论文摘要:全面建设小康、发展小康社会要“全面建设”,不仅要追求社会的和谐,同时还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必须树立一种将“人道”与“天道”结合起来的“全道德”观念。我们必须抓公民的个体道德建设,使个人的思想与言行趋于和谐;抓社会的群体道德建设,使社会群体认知趋于和谐;也要抓生态道德建设,使人类与自然趋于和谐。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基础,从每个公民思想言行的和谐扩展到家庭和谐、组织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党的“十六大”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

2、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又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为现在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至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很不够。因此,“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胡锦涛同志于20XX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广度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

3、领域,发展方向已由单纯追求经济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关注的目光已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就不止于人均经济gdp、恩格尔系数、城镇化指标等经济“参数”,而是在抓住这些指标参数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参数”水平。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道德高尚和生态良好的和谐文明发展道路。“和谐社会”必须是社会诸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

4、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其中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撑点之一。小康社会不仅要追求社会的和谐,同时还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康社会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道德也要“全面建设”。为此,人们必须树立一种将“人道”与“天道”结合起来的“全道德”观念。这种将“人道”与“天道”结合起来的“全道德”观念,既包括公民的个体道德意识、社会的群体道德意识,也包括人与自然的生态道德意识。因此,就道德建设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抓公民的个体道德建设,使个人的思想与言行趋于和谐;抓社会的群体道德建设,使社会群体认知趋于和谐;

5、同时也要抓生态道德建设,使人类与自然趋于和谐。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基础,从每个公民思想言行的和谐扩展到家庭和谐、组织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体道德建设个人思想与言行和谐公民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因素,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是由公民个体的道德水平所决定的。公民个体道德是公民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做人原则,包括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都是以个人品德为基础的,是个人道德在家庭、职业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才会有良好的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而且,公民个体道德水平不仅影响着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整体的法制

6、水平。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对道德的确认。法律靠“外在的强制”去规范社会生活,道德则靠“内心信念”去调节社会生活。由于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法律往往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得法律总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道德去补充。所以,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必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必须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公民个体道德建设在小

7、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两种机制。一种是平衡机制,主要指福利和税收。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机制是动力机制,除了正当的利益驱动外,仍然需要精神激励。因此,在主动调节分配格局的过程中,同时应该开展正确利益观的教育,要坚持利益与理想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统一。要清醒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实行的分配原则不仅是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而且同时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就使得收入不均等的现象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公平不等于均等,均等不等于公平。平等与不平等是收入差异问题,公平不公平是价值判断问题。所谓公平是指机会平

8、等和按贡献分配,并不是指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同样需要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郑培民、牛玉儒、张思德、孔繁森、焦裕禄,就都是具有这种高尚风格的人,应该成为进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楷模。三、生态道德建设人类与自然和谐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必须遵循天地万物进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必须尊重大自然其他物种的存在。人类社会有“人道”,自然界有“天道”。其“道”便是事物运行、发展、变化的必然联系和规律。“人道”与“天道”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中华思想大辞典),也是我国自

9、古以来伦理道德的主要基调。比如,周易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是把“天人合一”视为最高的理想境界。人类是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之神;人不能主宰万物。人类是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应当站在自然之中,而不是站在自然之上或自然之外,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如果人类逆“天道”而行,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无度地索取、掠夺和破坏,对自然物种任意捕杀、毁灭,最终,人类则将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从“全道德”的观点看,不仅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思想、行为是不道德的

10、,违背自然万物的生存规律,破坏生物圈,造成生态失衡与物种灭绝,也是不道德的。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大量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灾民而冲击周边的社会稳定。如果让温室化、沙漠化、水危机、森林减少、土壤碱化、气象异常等现象愈演愈烈,水灾、旱灾交相为虐,沙尘暴频频发生,人类的生存尚成问题,何谈“全面小康”?何谈“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人、社会以及生态全面、健康、持续、和谐地发展。国家在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上,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

1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生态道德”观念,自觉地爱护环境,爱护自然。其实,“生态道德”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公德;践踏自然,就是毁损公众利益。以牺牲自然生态,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发展”,“先污染,再治理”的“发展”,是“缺德”的,绝对不可取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任何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招致适得其反的效果。万万不可再干“大跃进”时期那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竭泽而渔的蠢事。人门满足了温饱之后,还需要欣赏青山绿水,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享受。如果人们缺乏“生态道德”,随意破坏景区自然环境,造成景区污染,久而久之,人们就会丧失这份精神享受。事实上,无论

12、是黄山也好,张家界也好,九寨沟也好,几乎所有的旅游热点地区,都已留下了不少缺德者践踏大自然的劣迹,诸如树干上、石壁上的乱雕乱刻,水流中、山野里随手乱扔的污染物等等。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国家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投人,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天然林保护、草原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一些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改善。但是,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比较普遍,一些地区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

13、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的总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特别要指出的是,有些地方官员仍然两只眼睛只盯着经济发展,至于什么子孙后代、什么借用成本、损失成本,根本不在乎。认为,为官一任五年,盖大楼,修马路,才是看得见的政绩;生态保护,则是看不见的政绩,升不了官。这种思想,是当今官场中的一种道德沦丧,于国于民于己都是十分有害的。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强化公民的“生态道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自然之友”所提倡的那样,“不唱绿色高调,不以绿色救世主自居”,切切实实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果成天只在那里空喊还我青山,还我绿水,还我蓝天,而垃圾照样乱扔,一次性筷子照样使用,野生动物照样去吃,保护环境从何谈起?我们要随时想想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强环保的自觉性。全国人民只要树立“全道德”的崭新精神风貌,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本世纪头二十年一定能建设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宜人、山川秀美,和谐有序的全面小康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