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177000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基于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基于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基于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基于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基于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基于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基于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基于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张莉琴袁玖根陈美芳论文关键词:学科共同体知识管理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学科的规模内涵不断扩大,不同院校同一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各院校学科发展模式有许多差异,研究方向差别非常之大。这就需要相同或不同区域间学校中的学科之间加强合作,成立学科共同体,并对其进行知识管理,共同促进学科发展,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1学科共同体的含义与发展学科是指按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共同体是一个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其进人学科领域应从1887年滕尼斯发表(gemeinschaft and

2、gesellschaft)一书算起。滕尼斯使用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共同体”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探索源于20世纪杜威“学校即社会”这一概念,国内外研究最有成效的是“学习共同体”,随之衍生出“教师发展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早期如滕尼斯等定义的“共同体”的意义更为宽泛,而如实践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更加明确目标的共同体类型。学科共同体是指相同或不同地域间同一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学习和实践的教育协作组织。这一组织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之上,旨在共同推进学科发展,形成学科文化,促进学科创新。本质上学科

3、共同体就是以学科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实践共同体,扮演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管理角色。美国的学科共同体研究开始得较早,美国学科设置呈现综合化的趋势,与中国稳定的学科组和线性行政建制不同,这种组织形成打破了不同教师和学科部门间的壁垒,多是一种基于主体自愿、民主平等的专业学术组织。在这里,我们更容易看到那些基于共同价值观念或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团队合作。近几年在国内中小学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学科共同体,但多集中于传统方式,对于不同地域间的知识共享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实现网络环境下不同地域间的知识共享,解决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理论和技术瓶颈,建立学科共同体,实现教育工作效率最大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2学科

4、共同体知识管理研究的意义在信息时代里,知识己成为最主要的财富,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被认为是一种对知识的组织和再组织,是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的管理。uanlei l uleary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各种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知识管理有成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界,在教育中应用并不多。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如blog,wiki等技术的出现为教育知识管理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也使教育界开始逐步重视知识管理。在我国,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最早见刘毓于1998年发表的

5、学校“知识管理”探微,他认为学校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共同体是很重要的知识共享场所,因为一个组织的知识往往是通过小规模的、非正式的、自组织的学习性网络所创建的。共同体里所有的学习都包括文化适应、知识共享、协作的过程,被广泛认为是知识管理应用领域的有效工具。特定学科领域的人员通过共同体联系在一起,并围绕这一学科领域发展分享知识。3学科共同体知识管理要素共同目标学科共同体是一个非正式的团体,在学科共同体成立之初,开展讨论以确立共同体目标有助于提高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这些讨论可包括共同体讨论什么内容?最终期望达到怎么样的目的?

6、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学科共同体等.一个学科共同体与一个任务组有所不同,任务组通常是为完成某项具体任务而形成的,目标完成之后解散。而学科共同体通过把学习和共享融人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去,能够有助于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共享。学科共同体存在着一定的作用机制,学科共同体的人员构成、内外部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构建和谐学科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学科共同体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学科相关人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学科的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接受规则与一般的学校管理不同,共同体的成员管理相对比较自由。这就使得激励机制和组织契约变得尤为重要,参与共同体的成员自愿接受规则,形成透明、公平、民主化的机制和规则。知

7、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强调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知识创造者的价值和作用。在知识高度发达的今天,规则的建立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对于有效的知识共享,共同体参与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对意义有相同的理解。成员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各种观点中的关键词汇、术语进行辨析,从而达到一致理解和共识的过程。通过对关键词汇、术语意义的讨论,经过补充、纠正、完善等环节,在参与者同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产生共同体的共享理解。互相信任一个信任的氛围是使得知识共享变得简单的法宝,而知识共享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意义所在。信任应该存在于学科共同体成员之间和学科共同体的交流渠道中。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隐藏我们的知识并疑惑地看

8、待来自他人的知识,这是天生的倾向。因此,为了推动学科的发展,成员们必须具有高涨的积极性,给予共同体成员充分的信任。信任和相互依赖是维持个人间良好关系的纽带,也是共同体成功的先决条件,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可以保证有效的交互和持续的知识共享。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个体间的接触和信任的确立是密切相关的。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消除彼此的不信任和恐惧,打破个人和组织的障碍,促进共同体成员共享知识和创造知识。34合理结构传统的正式学科内部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教职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级汇报,不能超越。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

9、知识型组织结构,任何一个参与者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通过简化了的组织结构直接传输,从而建立有利于学科共同体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合作、有利于知识进行分离和积累的创造性方式。35核心成员核心成员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学科共同体存在的重要因素。学科专家通过示范和发起话题等方式组织学科共同体的成员进行讨论和互动。共同体核心成员一般拥有敏感的、外向的、温和的、开拓性、利他性、灵活性等人格特质,而社交性、开放性和利他性对沟通技能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核心成员可以通过向他人总结和报告知识,通过基于知识使用的角色扮演和游戏,以及通过与知识提供者保持密切的相互关系而获得知识,能够实现更主动的关注知识。4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

10、理模式哈佛大学教授汉森和罗利亚曾将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模式分别称为编码管理模式和人物化管理模式。存储模式是指知识被编码、贮存在数据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调用;人物化管理模式是指知识与知识的所有人没有分离,他的知识通过人员的直接交流得到传播和分享。学科共同体可以综合两种模式的优点,由专家或学科领域的领先者将自己的知识通过平台进行传播与分享,形成的显性知识由专门人员形成数据库,供共同体成员参考和查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过程知识。传统的学科知识交流是单向流动,交流的主要是以文件形式出现的显性知识,不同学校同一学科之间的隐性知识的交流很少。而互动正是基于网络

11、的学科共同体的优势,核心成员与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体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互动,这就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具体的情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共享效率的提高。知识管理提倡分布式协作工作,这就需要成员之间高度地交互,因为交互是有效的知识创造和共享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共同体成员可以使用视频会议、b1og,bbs,wiki等技术,这些都是共同体中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这些工具增加了在线通讯的交互层次,也增加了彼此的信任感、身份认同和学习承诺。恰当地应用知识管理工具,不仅有助于共同体成员有效地管理显性知识,而且减少了成员之间的时空分离感。但学科共同体必须克服虚拟环境下的信任问题,因此学科共同体强调接触通道的透明性,使平台能够消除隐蔽性的交流障碍。同时,共同体的组织者需要创建支持性的组织结构和实践活动,以便鼓励共同体的参与者更方便地创建、共享和使用知识。其中包括鼓励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帮助共同体成员彼此熟悉其他成员。也可以包括新的标准和实践活动,以便共同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的机会访问知识库,从而使成员逐步形成一种共同的语言系统和对意义的共享理解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