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174999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单元基本线索,两种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苏俄苏联),创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模式),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二战前:(创新),大萧条与美国罗斯福新政实践,凯恩斯主义理论,得出同一结论: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和政策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需要运用国家的权力调整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战后的调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了新政式的调整,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各国运用国家权力大力干预经济,保持了经济高速、持续的发

2、展。,专题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改革(苏俄苏联),一、建立,(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工业,农业,流通分配,成效,十月革命后:外:列强武装干涉,支持叛军;内:国内战争爆发,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国内战争结束后,急需恢复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致农民不满,暴动频繁;调整企业生产的需要。,初:应付战争,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政权。后:力图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解决国内经济、政治困难,并由此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流通;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大

3、企业仍归国有;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等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取代产品交换),保证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受工人、农民支持,经济得到恢复,政权也得到巩固,部分措施超出战时所需限度;它不是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不符合俄国落后的生产力实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理论。,“新”,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评价或认识,(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定型斯大林体制(模式),建立,主要表现,本质特点,评 价,成就

4、,消极,扩展、影响,斯大林通过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新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忽视商品生产、市场和价值规律,管得过严、过死,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调配、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也受压抑。,该体制形成后逐渐僵化,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对

5、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二、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探索),勃列日涅夫(停滞),改革,戈尔巴乔夫(深化、失控),背景,措 施,农 业,工 业,评 价,影 响,局 限,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斯大林逝世,赫上台,赫鲁晓夫后期造成了混乱,80年代中期国家陷入危机边缘,允许庄员拥有自留地,饲养牲畜;开荒种谷;开展玉米运动;买农机给农庄。,扩大农场、农庄自主权;降低收购计划指标;提高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企业可调工资;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6、;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企业、管理、所有制),后期:重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有一定成效,完全失败,理论上没有突破(局部性);目标脱离实际(空洞性);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盲目性);领导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不良个性)。,是一种修补性的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框框;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70年代后期,发展速度放缓;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经济上: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很大。,政治上:指导思想严重失误,导致局势失控,苏联1991年解体。,1.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弊端,是历次改革面临的共同背景。 2.长期

7、以来,苏联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这一基本国情,过高地估计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这对苏联领导人制定发展战略、开展经济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3.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经历了探索停滞深化失控的艰难历程。 4.苏联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仅仅说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这说明社会主义运动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附1: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几点认识,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必须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

8、方针,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附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把所有企业收归国有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强制劳动 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它对保障苏俄在军事上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C.它的许多措施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D.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一,3.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的社会根源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转变 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

9、力发展的实际 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4.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对上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斯大林开始放弃列宁有益的探索 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的方向不是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是错误的 对于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斯大林和列宁的看法不一样 A. B. C. D. 5.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各项表述中,错误的是 A.曾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B.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为特点 C.有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D.对二战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有很大的影响,6.对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

10、恢复私有制,改变了社会性质 B.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基本上建立了适合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 D.利用国家计划来指导生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7.从十月革命至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一、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供给与需求矛盾,经济危机,政府干预,扩大消费,调整矛盾,(一)大萧条(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

11、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供需矛盾尖锐; 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3)直接原因: 股市投机,股价暴跌。,专题2: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爆发及表现: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生产下降 失业剧增 3.特点:,范围广:,美国,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有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 破坏性强(后果空前严重): 影响深远:国际关系恶化,法西斯主义在部分国家开始泛滥,4.影响: 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国际关系日趋恶化。,1.背景、原因: (1)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 (2

12、)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使危机更严重; (3)罗斯福就任新一届总统。 2.措施P70-71,(二)罗斯福新政(1933 ),恢复银行正常信贷,重建对银行的信心-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工业复兴法等法,以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 .凡接受工的企业在产品上标蓝鹰标记,以示守法和致力复兴。 -解决工业生产过剩问题,保持工业的正常生产;同时解决劳工问题,保持社会尤其是城市的稳定。,(工内容:规定公平竞争法则-“工业和平”;规定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价格 -解决农业生产过剩问题,保持农业的正常生产,保持乡村的稳定。,1.通过社会保障法,帮助某些人度过难关;

13、 -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2.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3.核心:,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4. 特点 :,用国家干预的方式,调整资本主义内部的生产关系,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5.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6.成效 与影响,(1)直接影响:经济危机暂时得以缓解。 (2)间接影响: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7.对罗斯福新政中“新”的理解:,(1)新的理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取代自由放任经济政策;,(2)新的起点: 新政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国家垄断资本主

14、义,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8.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模式对比 (时间:均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背 景,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经济制度受到空前考验和怀疑。,面临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历史上无成功经验可借鉴。,目 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建立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影 响,直 接,使美国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实力得到提高。,长 远,许多措施成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依

15、据。,积累的经济实力成为战胜法西斯的物质保证;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最终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1.形成背景: 2.内容: 3.影响:,(三)凯恩斯主义 (P72),(一)调整的原因,1.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2.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本质是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二)调整的时间,二战后50至60年代西方各国大规模运用(“黄金时代”); 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国家开始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三)调整的表现,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原因: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罗斯福新政 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2)方式:P74 (3)影响: 积极性: P75 弊端:,2.私人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民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经营者革命”,实质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3.福利国家的出现,(四)调整的特点 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附:当代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