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温病条辨 中的养阴生津法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168408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 温病条辨 中的养阴生津法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 温病条辨 中的养阴生津法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 温病条辨 中的养阴生津法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 温病条辨 中的养阴生津法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 温病条辨 中的养阴生津法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 温病条辨 中的养阴生津法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 温病条辨 中的养阴生津法的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 温病条辨 中的养阴生津法的论文【摘要】 文章以温病条辨有关论述为依据,对吴鞠通运用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病的经验,从理、法、方、药进行了剖析,综合为九种治法:宣散生津法;退热生津法;凉血滋阴法;攻下存阴法;养阴润下法;益气滋阴法;补气敛津法;泻火滋阴法;养阴熄风法。对每一治法的适应症及方药的运用特点作了具体评述。【关键词】 温病条辨;吴鞠通;养阴生津法在方剂学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许多的方剂在应用中采用服热粥,加粳米、糯米、山药粉等,历代医家在祛邪时均注重“护胃气”,养阴生津,个中高手如张仲景,李中梓、李杲、叶天士等,均对此法御之有方。在临床实践中,因反复接触温热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研习吴鞠通温病条

2、辨(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温病学教科书,1985年3月第一版),不禁慨叹一代大师运用养阴生津法的技术炉火纯青,我辈难望其项背。养阴生津是温病治疗中重要法则之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此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其所著温病条辨一书中,把养阴生津法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将理、法、方、药有机贯联,对指导温病过程中阴液损伤的救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吴氏养阴生津法的具体运用,散见于温病条辨全书中,笔者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将吴氏养阴生津法摄其要旨,综汇为九大法则浅谈于下:1 宣散生津法本法主治温病初感,邪入肺卫,卫气郁闭失宣,肺津受灼而较为轻浅者。吴氏创桑菊饮和银翘散,其中桑菊

3、饮辛凉透表而退热,宣肺生津而治咳止渴,方中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辛凉清泄风热而透散表邪,桔梗、甘草、芦根宣肺生津而顾护津液以止渴治咳,由于方中药物用量轻灵,故吴氏称之为“辛凉轻剂”。银翘散是吴氏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的治则,针对温病初入卫分而里热已重,津液虽受灼而不甚伤的证候而设,方中以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而护津,薄荷、豆豉、荆芥辛散卫分表邪,桔梗、牛蒡子宣肺利咽而止咳,竹叶、甘草、芦根甘凉清热以生津止渴,诸药配伍,既能预先防护津液免受热灼,又不使温热之邪有凉遏冰伏之弊,自无热邪内传伤阴耗液之虞。2 退热生津法本法主治温邪入卫气未解,向里内传入气分,迫津外泄,

4、津液受伤之证。由于邪热已内传气分,津液已伤,用上述桑菊饮、银翘散等辛凉轻剂已难退热存津,故吴氏采用伤寒论的辛凉重剂白虎汤,以治“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汗出,面赤,恶热者”。方中重用石膏甘辛而寒以退热护津,为治疗温邪入气分,热盛灼津之要药,知母苦寒清热,质润而养阴生津,甘草、粳米顾护胃气,以防止药之苦寒碍胃而影响生化之源,本方药虽四味,但功专力宏,只要觑准温病热入气分,胃热亢盛津液受伤而出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特征,投之确有卓效。3 凉血滋阴法本法主治温热入气分未解,又侵入血分,导致气血两燔,津血受伤之证。吴氏取张景岳之玉女煎加减以气血双清,方中以大剂量石膏清气分热而顾护津血,知母

5、、麦冬养阴生津而退热,玄参凉血泻热以制水,用生地易熟地者,乃为加强清热养阴,凉血勿使妄行之意。方中弃熟地、牛膝不用者,虑其熟地质腻性偏温,牛膝性主下行而动血,二者均属味厚入下焦之药,与本症之热在上焦者不宜,方中之一加一减,充分体现了吴氏处方用药之精细。4 攻下存阴法本法主治温邪传入阳明,邪热与积滞互结而成津伤燥结之证,由于温邪渐入里,邪热与胃肠中积滞互结,消烁体内津液,形成热愈炽而津愈伤,津愈伤而燥结更甚之局面,此时只有速行苦寒攻下以直夺其实,顿挫邪热,方能保存津液以挽救生机。吴氏以伤寒论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治之,由于二方攻下作用峻猛,吴氏指出:“承气非可轻尝之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

6、脉体沉实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吴氏还针对用下法伤及阴液的某些症状,指出了救治法,如“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此系下后汗出过多而伤阴津,故投益胃汤以滋养胃阴而培补生化之源,使受损之阴液得以恢复。5 养阴润下法本法主要用于阴液素虚而兼阳明腑实,大便燥结之虚实夹杂之证,吴氏创立增液汤、增液承气汤。其中增液汤主治“阳明温病,无上焦症,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汤,增液汤主之”。这是由于其症虽属阳明腑实燥结,但由于其人阴液素亏,难任其峻猛攻下之法,或虽予攻下而邪热未尽,津液已伤,此时若单纯用承气汤攻下,则恐误下伤阴,势必导致阴液愈伤,燥结更甚之局面,故吴氏在增液汤

7、中重用玄参清热泻火而护阴,助以麦冬润燥生津而增液滑肠通便,生地养阴增液而退余热,由于三药均系质润滋阴之品,故吴氏谓此方“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余治体虚之温病,与前医误伤津液,不大便,半虚半实之证,专以此方救之,无不应手而效”。吴氏立增液承气汤,主治阳明气热烁津而大便闭结难下,症属虚实夹杂者,方中以大黄荡涤积热,芒硝咸寒软坚以泻热通便,二药合用有泻热存津之意,合增液汤以养阴增液,濡润肠道而导热散结,诸药共用,泄热通下而不伤阴,滋养阴液而不恋邪。6 益气滋阴法本法主治温热病邪久羁而消灼阴液,气随液耗而气阴俱虚者。吴氏创三才汤,主治“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

8、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由于感受暑邪久热不退,不仅阴液受到消烁,阳气也随之而损,出现睡眠不安,神识不清等心气不足症状,由于暑热久羁,病之重点在于阴液阳气俱损,故吴氏三才场主以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使气足则能化液,天冬、熟地滋养阴液,使阴液充则能恋阳,药虽三味但配伍严谨,共奏益气滋阴之效。7 补气敛津法本法主治暑温伤津耗气,导致津亏气虚化源欲竭之症。 吴氏以生脉散为主方,主治“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汗多脉散大,喘渴欲脱者”。上述症状乃因暑热内炽迫津外越,故大汗不止;津伤液耗欲引水自救,故烦渴不已,气随津泄而耗散,肺之化源欲竭,故喘渴欲脱,脉形散大,形成汗出愈多津

9、气愈耗,正气愈伤,固摄无力则汗出更甚的危险局面,此时只有急投补气敛津之剂,方能免除外脱之虞,故吴氐选用功专力宏之生脉散,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而固脱,麦冬养阴润肺而生津止渴,五味子酸温敛止汗而定喘,三药合用,酸甘化阴,补气敛津,使阳气得固,阴液得复,自能挽回生机。8 泻火滋阴法本法主治温邪久羁伤及肾阴而阳热亢盛,心火炽盛,烦躁失眠等证,吴氏以黄连阿胶汤为主方,主治“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由于热邪深入少阴,劫烁肾阴虚竭于下,不能上济心火,形成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之机理,即叶天士所说“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此时若纯投滋阴或纯投苦寒清热皆非所宜,故吴氏以黄连、黄芩清心泻火除烦而坚护真阴,使邪火退而不烁阴扰心,白芍,阿胶、鸡子黄滋养阴液,阴液充足自能退热制火,使之水火既济,诸症自除。9 养阴熄风法本法主治温病后期,热消久留,深入下焦,劫烁肝肾阴液,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蠕动或瘈疭等证,其病机正如何秀山所说:“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瘈疭,类如风动,故名内虚暗风”。吴氏针对阴虚风动之病机,创立二甲复脉汤,方中以地黄、阿胶味厚质润滋阴养血,取其治风先治血”之意,麦冬、火麻仁生津润燥以清虚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而舒筋缓急,加入牡蛎、鳖甲潜阴镇肝阳而平熄内风以止痉,全方配合,共奏滋阴养血,潜阳熄风之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