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167438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论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论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论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论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的论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的论文提 要:“词义聚合”又称多义聚合或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传统语义学仅从结构主义视角考量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忽视语言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使其对“词义聚合”的解释力明显不足。认知语义学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用“原型范畴理论”、“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为“词义聚合”的研究搭建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实现“词义聚合”研究的范式转向,使“词义聚合”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内得到较为新颖和合理的阐释。关键词:词义聚合;理据性阐释;研究范式;转向on the research paradigm shift of polysemic paradigm bas

2、ed on motivation analysiszhu jian-xin(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china)polysemic paradigm is an essential language phenomenon. traditional semantics investigated the inner structure of language system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ism, which ignored the bond between lan

3、guage system and the outer world. therefore, polysemic paradigm was not explained reasonably. cognitive semantics breaks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paradigm and uses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metaphor theory and metonymy theory to construct a new theoretical frame, realizing the shift from traditiona

4、l research paradigm to a cognitive one and making polysemic paradigm have a more reasonable explanation.key words:polysemic paradigm; motivation analysis; research paradigm; shift1 引言“词义聚合”(polysemic paradigm)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集(taylor 1993)。既然一个词项负载的意义不止一种,那么这些意义如何产生?其理据何在呢?在传统语义研究范式内,研究者往

5、往从历时角度分析词汇意义的拓展,注重考察词义演变的社会背景。这虽然有助于人们了解词汇意义的发展脉络,但对于词汇意义发展背后的机理却没能给出清楚的阐释。无论是亚里斯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还是语义三角理论,不管是语言经济理论还是语义场理论,在解释“词义聚合”现象时都有很多无法突破的瓶颈。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直到rosch的原型范畴理论(rosch 1978)以及lakoff & johnson的隐喻、转喻理论(lakoff & johnson 1980:23)的提出,关于词义聚合的理据性才得到语言学界较为公认的合理阐释,从而使“词义聚合”研究从传统语义学走进认知语言学视野,实现“词义聚合”现象研究范

6、式的转向。2 词义聚合现象的理据性阐释原型范畴理论对词义聚合现象的阐释从认知语言学看,词语意义的发展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人类在此基础上才具有形成概念的能力,概念形成后依附于符号而获得意义。认知范畴作为认知概念储存于大脑中,其外部表现为语言中的词。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些概念会不断扩展,从而导致意义发生演变,产生新的意义,继而形成词义聚合现象。因此,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原型范畴理论可以作为一词多义现象存在的理据。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是rosch和labov等学者在反思

7、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同一范畴成员之间总是享有某些共同特性,成员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prototype),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其边界依照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范畴。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英语词汇意义就是一个原型范畴,每个单词都有基本义和延伸义,基本词汇意义就是这个范畴的原型。词义聚合是围绕原型意义的辐射范畴,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词义范畴的不同子范畴就是该范畴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义项成员具有中心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就是原

8、型义项,是语义范畴中最有代表性的义项,通常是人们最先认知的义项,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其他义项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从原型发展而成,并围绕原型义项向外扩展,构成一条或多条义项链。边缘义项的抽象程度越高,就越会脱离它的原型,这是一种连锁式的语义延伸过程。它的机理具体描述为:词义从中心义项a派生出次要义项b,再从义项b派生出义项c. 依此类推,以后派生出的义项与中心义项之间的联系就会越来越难以发现。这些派生的次要义项如同一条链条上的扣,邻扣之间的联系看得出来,如果跳了一个扣,它们的关系就疏远了。例如,lobby的义项为:a(剧院、旅馆等的)门廊,门厅;b议会走廊,议会休息室,议会接待室;c

9、院外活动集团(也称“第三院”);d泛指游说、疏通的人或组织;e游说,疏通。第二种语义延伸是辐射式,即原型义项a处于中心位置,其他义项都围绕它产生,从中心向四周辐射出去,且每个派生义项与原型义项有直接必然的关系,派生义项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派生义项之间通过与中心意义的联系组成一个“意义组”(sense group)。例如,head的义项为:a人头;b动物头;c物体上端,(楼、梯等的)顶端;d(河流)源头。这里,a是原型义项,其余都是派生义项。第三种语义延伸是以上两种方法兼而有之。比如,英语board从“一块木制的平板”到“桌子”再到“董事会”,为连锁型词义变化方式;而从“一块木制平板”到“床板、

10、黑板、布告牌、棋盘、船边甲板”为放射性词义变化方式。由此,board一词就产生一系列彼此相关的词义。可见,原型范畴理论对“词义聚合”现象的机理具有较强解释力,为“词义聚合”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认知理据。从共时角度看,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并存主要是在人类认知原型义项基础上,由各种联想关系和发散式的能力造成。从历时角度看,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并存由原型义项、次原型义项不断变化发展而来,多个义项并存也是历时发展的结果。因此,语义范畴的大部分变化体现人类思维网络系统和语言认知机制,研究原型义项能帮助人们理解词汇意义延伸与变化的动因和轨迹,有助于理解语义范畴中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和变动机理。 隐喻理论对词义聚合现象

11、的阐释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 johnson摆脱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使隐喻研究正式进入认知科学领域,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语言就其本质来说是隐喻的(lakoff& johnson 1980:23)。概念隐喻是lakoff隐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概念隐喻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是归纳语言事实后的抽象,它在深层制约着言语表达方式(lakoff 1987:416);隐喻的结构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构成,前者为人们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后者一般为人们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其机理是把词

12、语在“源域”的各部分特征映射到“目的域”中,映射的心里基础是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用一种概念结构构建另一种概念;概念隐喻的主要特征是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性。因此,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 1980)。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对事物进行不寻常的并列,找到两个事物间的相似性,实现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胡壮麟 20XX:3)。这种相似性有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之分,相似程度也有所不同(束定芳 20XX:172)。概念隐喻理论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解释词义扩展的认知机制。如taste,其名词的原型意义是

13、“味觉”,投射到句子the author has a very good taste for calligraphy中的“目标域”taste上,产生由“味觉”到“鉴赏力”的词义变化,两者之间表现为心理相似性。又如,summer原型义项为“夏天”,当“夏天”投射到the british scientist went to america in the summer of her life这句话中的“目标域”summer上时,根据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知识,英国夏季是一年最好的季节,可以推测出其隐喻意义为“兴旺时期”,这由人类具有隐喻性思维决定,其相似性表现为“自然界最好的季节”和“人生最好的阶段”,是

14、物理相似性。此外,概念隐喻不是隐喻的全部,它只是隐喻机制在一个方面的表现。例如, knowledge一词在句子know-ledge is weapon(food, ocean)中的意义拓展有三个概念隐喻围绕着knowledge展开,形成三个不同义项,每一个概念隐喻(词义义项)只涉及其一个侧面:knowledge is weapon是认知知识的工具性,knowledge is food通过food富含营养价值的属性认知知识的用途,knowledge is ocean通过ocean的广阔认知知识的无限性。由于“生成性”是概念隐喻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认知对象knowledge的喻体具备多层面特征是它

15、生成不同义项的基础。合成空间理论lakoff & johnson建立认知隐喻理论的目的在于解决隐喻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思维问题,其概念隐喻理论主要研究隐喻概念化的一般的常规模式,揭示人类的一般认识规律。但是在概念隐喻的双域理论中,虽然描述了“互动”的具体过程,但却忽视“互动”的存在,因此只看到映射的“单向运动”,是概念隐喻理论最明显的缺陷。对此,fauconnier & turner从1993年开始着手将概念隐喻理论的双域映射模式改进为4空间模式,追求更强解释力。fauconnier & 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研究一种普遍认知过程:概念合成 (fauconnier & turner 19

16、98)。隐喻是概念整合的一种尤其重要和突显的表现形式,是双域整合运演的结果之一,这就是“合成空间理论”(blending space theory)。它旨在探究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特别是隐喻的意义建构与推理机制(reasoning mechanism)。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由4个空间构成的网络:两个输入空间(input mental space)、一个合成空间(the blended mental space)及一个共有空间(the generic space)。在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元素之间存在着部分映射关系,映射反映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抽象信息投射到共有空间;同时,两个输入空间源域和目标域空间之间存在相似的结构与组织。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基础上,通过跨空间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