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含2018年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166753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含2018年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含2018年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含2018年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含2018年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含2018年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含2018年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含2018年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一、政治上: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西方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 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禁烟运动,南京条约,英法,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1)中国人民肩负起 的双重任务。 (2)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 ,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

2、的潮流背道而驰。 (3)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 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反封建反侵略,封建土地制度,资本主义,二、经济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 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兴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 “ ”“ ”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

3、强,求富,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 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外商企业,三、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1“新思想”萌发: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 ”的思想。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兴起了洋务运动。 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 制度。,林

4、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君主立宪,四、社会生活上: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始 1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 和大城市出现。 219世纪6090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通商口岸,通史专题 考向一 近代列强侵华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视角1 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角度考查东西方观念的冲 突 【典例1】 (2014江苏单科,5)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解题思路,答案 B,视角2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影

5、响 【典例2】 (2013课标全国,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题思路,答案 C,【主题深化】 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

6、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7、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考向二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视角1 从工业文明冲击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典例3】 (2014课标全国,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题思路,答案 D,视角2 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典例4】 (2014浙江文综,15)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

8、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解题思路,答案 A,【方法必备】 不同角度认识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 (1)史学角度: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过程,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

9、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从文明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考向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视角 从东西方文明交流角度考查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典例5】 (2014天津文综,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解题思路,答案

10、 D,【主题深化】 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的特点 (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3)有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模块链接 考向四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 社会的转型 【典例6】 (2014四川文综,14)(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

11、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要求,把图示中的“新事物”按所学“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分类即可;第二小问,实际就是阐明这些新事物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原因。 答案 (2)整理:材料二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

12、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主题深化】 综合归纳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政治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先后产生。,(2)经济上 鸦片战争后,

13、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帜,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思想上: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发展和实践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社会

14、生活与习俗方面: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西餐、西式住宅逐渐传入中国,西方的风俗习惯、婚姻观念等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化,客观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猜想1 (立意:主干知识近代不平等条约) 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一条约草案: 该草案达成于 (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可判断此为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皆排除。 答案 A,猜想2 (立意:文明史观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右图为19世纪中叶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有关中英战争的漫画。该漫

15、画揭示了 ( ) A妥协投降的恶果 B农业文明的弱势 C势均力敌的较量 D东方帝国的崛起,解析 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该战争是鸦片战争。从图片看,拥有洋枪洋炮的英国把使用大刀长矛的大清帝国打倒在地,这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强大优势,故选B项。A项漫画信息无法体现,C、D两项与鸦片战争不符。 答案 B,猜想3 (立意:主干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农村商品开始进入到城市市场 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 B C D,解析 中国农村商品很早就开始进入到城市市场,故不符合题意。反映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也是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答案 D,猜想4 (立意:文明史观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人类文明演进”,在19世纪中叶人类文明的主要潮流是资本主义文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不仅带来了侵略和奴役,还带来了近代的工业文明,即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