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 湘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166831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4.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 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 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 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 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 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 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 湘教版(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 的水平运动,考点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 识 整 合 1大气的垂直分层,降低,增高,降,增,【点睛】 (1)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18 km,中纬度为1012 km,高纬度为89 km。 (2)平流层的2227 km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为什么晴朗的早晨反而比阴天的早晨气温更低一些? 提示 晴天的早晨,天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故较阴天的早晨气温低。,(2)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 不同。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

2、, 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因素:天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正午太阳高度,吸收,气象,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a选择性 、散射和b 。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 的能量。,吸收,反射,太阳辐射,红外,紫外,紫外,蓝、紫色光,深 度 解 读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3、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2015广东文综,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审题突破】 从材料与选项中获取信息,太阳短波,地表,答案 D,命题角度二 逆温特征和影响 2(2015浙江文综,910)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

4、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解析 第(1)题,仔细读图,根据逆温上界和强逆温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A项正确。图中显示日出前后逆温强度最大,

5、B项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消失,C项错;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有段时间仍是增速,日出后快速下降,D项排除。答案为A。第(2)题,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逆温上界高于强逆温上界,造成逆温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C项正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些与逆温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无关,A、B、D项错。 答案 (1)A (2)C,命题角度三 逆温对空气质量影响 3(2013浙江文综,1)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

6、4种情形。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 A B C D,【审题突破】 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答案 A,命题角度四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4(高考经典)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

7、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考点二 热力环流 知 识 整 合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太阳辐射,具体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1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冷热有何关系?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 (1)近地面热,气流

8、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3)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成因分析 差异是前提和关键,海陆热力,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 成因分析 的热力变化是关键,山坡,升温快,上升,降温快,下沉,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 的工业。,污染,2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 提示 巴

9、山地区谷地众多,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而山谷中气流则垂直上升,将水汽带上高空,受冷凝云致雨。,(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成因分析“ ”的形成是突破口,城市热岛,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 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 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绿化带,污染较重,【温馨提示】 (1)在海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 (2)要注意一些规律使用的前提。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能成立。,1判断气压高低 依据及判读

10、思路如下: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PAPB。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

11、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A地;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B地。,【即时突破】 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并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地。 (3)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是_;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地。 (4)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弯曲状况。,解析 该题以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热

12、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答本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答案 (1)甲乙丙丁。 画图略。(呈逆时针运动) (2)乙 阴雨 甲 (3)西南风 甲 (4)略。(与近地面弯曲方向相反),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热力环流形成与变化 1(2011全国文综,910)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

13、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审题突破】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由题干材料“北半球中纬某区域”可知,大气水平运动向 偏转。题干“8时气温状况,高空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设问(2)“正午前后”可推算高空气流移动距离 千米。,右,80,2审图像材料,把握关键信息,答案 (1)D (2)B,命题角度二 据等压面判断风向 2(2014山东文综,8)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解析 高空等压面分布是乙处高,甲 处低,则可推知高

14、空气流由乙流向甲, 进一步推出近地面由甲流向乙,如图 所示: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根据纬度 可知近地面由甲流向乙是南风,由于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风偏转成西南风。B项正确。 答案 B,命题角度三 结合降水量日变化考查热力环流 (2013浙江文综,7)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第3题。,3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

15、成雨,解析 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可以判断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地带白天吹谷风,山谷两侧气流上升,谷地中央气流下沉(夏季白天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谷地中央气流上升,(夜间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答案 C,【题后归纳】 城市“五岛”效应 受热力环流影响,城市气候往往具有“五岛”效应: 热岛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 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干岛白天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 湿岛夜晚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雨岛城市热岛环流所产生的局地气流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形成。,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知 识 整 合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 流向 的力。该力 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 。,高气压区,低气压区,垂直,低压,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地转偏向,摩擦,平行,夹角,1摩擦力大小对风向和等压线夹角有何影响? 提示 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如何变化? 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