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 6辨析并修改病句模块突破复习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166570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 6辨析并修改病句模块突破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8年高考语文 6辨析并修改病句模块突破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8年高考语文 6辨析并修改病句模块突破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8年高考语文 6辨析并修改病句模块突破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8年高考语文 6辨析并修改病句模块突破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 6辨析并修改病句模块突破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 6辨析并修改病句模块突破复习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8页,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实际应用,而不会在专业术语、语法知识上为难学生。近几年高考所选材料大都出自报纸杂志及中学生作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辨析”是指能够从语料选项中选出有语病或没有语病的选项;“修改”则是指在辨析的基础上对病句进行修改,使语句通畅,表意简洁明了。 按照考试大纲的规定,干扰项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

2、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本考点为近几年高考的必考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主观综合表达题。,辨析病句的考点,题型较固定,为选择题;位置固定,居于I卷第3或4或5题的位置。2009年全国18套试卷中,除福建卷、上海卷外,其余16套均对病句的辨析进行了考查。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是:1.搭配不当,如2009年重庆卷第3题;2.成分残缺,如2009年安徽卷第17题;3.结构混乱,如2009年山东卷第5题;4.语序不当,如2009年全国卷第3题;5.不合逻辑,如2009年北京卷第4题。试题的一般要求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也有同时考查歧义句辨析的,题干则为“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3、”,也有的题干为“有语病的一句是”。选句的内容更注重实际,且结合中学生语言应用的实际。 病句的修改则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试题要求找出文段中错误的表达,并改为正确的。此题型这些年有所淡化,2007年只有全国卷和福建卷涉及,但全国卷是在多年未考的情况下,2007年再次出现的,2008年全国、全国卷再次涉及,2009年宁夏 海南卷采用了这种考查形式,全国、全国卷结合词语使用又一次涉及。,综合对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命题分析,结合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特对2011年高考在本考点的命题作以下几点预测: 1.考查题型。四选一的选择题仍为主流题型。考虑到对六种病句类型考查的覆盖面,题干设计倾

4、向于选“没有语病的一项”。在第卷中也有可能会出现主观题型,往往结合标点符号、表述简明综合考查。 2.考查内容。六种语病类型都是考查的重点,但“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等三种类型设题的频率最高,尤以“搭配不当”居首。在主观表达题中,成分残缺或赘余、重复啰嗦、表意不明仍是设题的重点。 3.考查材料。命题所选文字材料时代感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大都取材于当前社会所关注的话题。,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8页,辨析指掌握病句类型,判断句子正误。需要辨析的病句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大类型。,1.语序不当 (1)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项定语的

5、排列顺序一般是: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指名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例如: 她是我们学校的(表领属)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短语)数学(名词)女(名词)教师。如果不按这个排列就是顺序不当,读起来别扭。 (2)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一般是: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副词(表范围或频率);形容词或动词(表情态);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例如: 那位失主为表谢意(表目的)昨天(时间)在电视台(地点)又(副词)诚挚地(形容词)

6、为他(表对象)点了一首歌。,(3)定语状语混淆,位置不当 例如:这个问题在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议论。 “广泛”应移至“议论”前作定语,改为“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又如:这是一个无疑的英明决策。 “无疑”应移至“是”前作状语,改为“这无疑是一个英明的决策”。 (4)虚词位置不当 例如: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的地就锄不好。 “不”字应移到“趁现在”之前。 又如: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如果”应移到“他”之前。两个分句共用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共用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又如:他把这个问题不放在心上。 “不”应移到介词结构“把这个问题”之前。“把”字句

7、和“被”字句中有否定词,应将否定词放在“把”“被”之前。,(5)主客体颠倒 例如: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句子陈述的主体应是“青年人”和“四十岁以上的人”,而不是“焦裕禄”。这个句子的毛病就出在主客体颠倒,应改为“青年人对于焦裕禄这个名字可能还有些陌生”。 又如:去年的学习成绩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6)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 并列词语中的各项,要注意其轻重、先后、大小的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例如: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并提出了许多问题。 应先“提出”后“讨论

8、”。 又如:我们要从县内外、省内外、乡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应把“乡内外”调到“县内外”之前,形成范围由小到大的顺序。,并列短语可按下列方法排序: 依时间先后排序 例如:秋收、秋耕、秋种,都要忙完了。(秋季农作的先后顺序) 依空间距离排序 例如:牧民们骑着骏马,健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人们观察事物由上到下的顺序) 依范围大小排序 例如: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范围排序可由大到小,也可由小到大。此处为由大到小) 依程度轻重排序 例如: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恨他们,憎恶他们,咒骂他们。(程度上一层强胜一层) 依情感流程排序 例如:她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

9、,了解她,爱她,娶她。,依时局变化排序 例如: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依数目常规排序 例如: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依成绩名次排序 例如:中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分获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总分前三名。 依法定位置排序 例如: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四大家齐心合力抓经济,带领人民奔小康。 依对应承接排序 例如:小琳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教师,哥哥是军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站岗放哨。,(7)分句间次序不当 例如:在承接复句、递进复句中,分句之间的次序分别有先后和轻重关系,如果颠倒了,就会造成分句间次序不当。 例如: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

10、快就游过去了。 应将“跳下池塘”与“来到池边”互换位置。因为这两个分句的动作有先后关系,不能颠倒。 又如: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卓越的学者。 正确语序为: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大勇的革命烈士。,2.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例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伟大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句中,“品质”不能“浮现”,多主与一谓不能全相搭配。 (2)动宾搭配不当。例如“同学们用心地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一句中,多动与一宾不能全相搭配。 (3)动补搭配不当。例如“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句中,一动与多补不能全相搭配。 (

11、4)主宾搭配不当。例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终会成为发达的国家”一句中,“工业和农业”不能成为“国家”,主宾搭配不当。而“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一句中,“局面”是“条件”也搭配不当。,(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例如“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一句中,“提高”是一面性的,“是否”是两面性的,二者不相一致,搭配不当。而“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情”一句也属搭配不当,“白眼”与“青睐”属两面,而“温情”则仅一面,两者不相应。 (6)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例如“到底要不要学好

12、语文?是不是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句中,该“答案”就顾此失彼,这是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的典型例子。(注意:此“搭配不当”与“否定不当”完全不同,二者不可等同),3.成分残缺或赘余 (1)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一句中,主语因介词结构掩盖而残缺了。 (2)谓语残缺。例如“全校师生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好人好事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句中,主语“全校师生”怎么样,无谓语承接,后面换成另一个话题、另一个主语了。 (3)宾语残缺。例如“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他还是抓紧和同学们交流学习体会或自己看书”一句中,“抓紧”什么,无宾语承接,意脉断缺。 (4)附加成分残缺。例

13、如“球赛中张强和李丽夺得了男女冠军”一句中,“夺得”前缺少必要的状语“分别”。而“要想夺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一句中,“劳动”前则缺必要的定语“艰辛的”。,(5)成分赘余。是指成分累赘多余,造成重复啰唆,影响表达简明效果的一种语病。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定语等成分及助词“的”赘余的情况,下面各举一例说明: 我们班的同学都好学,上课时我们都能认真听讲。(后半句主语赘余) 他正在进行打球,可上劲了。(谓语“进行”赘余) 其实这是多虑的想法。(宾语“想法”和助词“的”赘余) 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他们。(状语“在心里”赘余) 这话里包含多少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无声的”和“潜台词”“的”赘余) 为精

14、减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补语“一些”赘余) 由于历史动乱和气候的潮湿,珍贵的绘画损坏殆尽。(“气候”后”的”赘余) 由于战云笼罩,伊拉克各大医院药品非常奇缺,很多伤员只能硬撑,形势十分严峻。(状语”非常”赘余) 说明:常见的易造成赘余的包含词使用还有“当前”和“当务之急”连用, “十分”和“酷”连用, “十分”和“悬殊”连用, “防止”和“不”连用, “令人”和“堪忧”连用等。,4.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例如“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一句中, “深受群众喜爱”与“深为群众所喜爱”两种说法就杂糅在一起了。 (2)暗换主语。例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

15、平静下来”一句中,前半句话的主语是“话”,后半句的主语却暗中换成了“心”。 5.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就是句子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明了。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歧义现象,即一句话具有多种解释从而让人不好把握的现象。例如“我要热汤”一句中的“热汤”,既可理解为一种东西(结构为偏正关系),又可理解为一种行为(结构为动宾关系)。二是指代不明现象。例如“刘明和张君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他点上一支香烟”一句中,到底是谁给谁点烟,因两个“他”指代不明而无法确定。 表意不明的原因:,(1)用词的原因 某些兼类词运用不当会产生歧义。如“我要热饭”,形成歧义在于“热”是视为动词还是形容词。某些量词(如两个),即

16、可限制人,也可限制物,往往也会造成歧义,如“两个学校的老师”。此外,像“鸡不吃了”这类句子中,主语是施动还是受动,也往往形成歧义。 (2)结构的原因 结构层次的切分或停顿不同,会产生歧义。如“热爱人民的周总理”,就属此类。此外,像“学习文件”一类,对结构关系的理解不同(是动宾,还是偏正)就形成不同的语意。 (3)语音的原因 轻重音不同,也会造成歧义,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其中“就”轻读,表明效率高;如果重读,则表明效率低。,6.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例如: 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正即将到来。(时态上自相矛盾:“正”是现在时,”即将”是将来时) 各级负责人基本上全都接受了训练。(范围上自相矛盾:“基本上”是大多数,而“全都”则是一个不漏) 这些都是糟粕,并无多大价值。(程度上自相矛盾:既为“糟粕”,当全无价值) 他在这里下了车,我断定他大概是本地人。(状态上自相矛盾:断定,肯定地;大概,估计,不肯定地) 翻开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人们就会发现,地震最强烈的地方往往总是在山的边缘地带。(频率上自相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