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课件3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147151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课件31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课件31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课件31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课件31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课件31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课件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课件31(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十七,科普文阅读,见 P298299(学生用书 P198199)实用类文本阅读“对考 试说明的具体阐释”。,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 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 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 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 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 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 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 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 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

2、的已经走得很远了。,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 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 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 为 DNA 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 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 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 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

3、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 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 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_,(主要是第一、第二段)的解读。,“,第一句话,“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考生可 能

4、会在本句的下一句中找到答案: 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 没有变”。这应该是对的,但不完满,因为这答案没能完整地解 读文意。文章中既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又,【名师剖析】本题以两个句子设问来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同样是对 DNA,说法却不 一样,显然,是观察、判断的角度不同所致。正因此,原文的 表述分别是:“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在其他方面”。 因此,我们在分析第一句的含义时,就必须明确“某种本质意 义”的含义。通过对第一、二段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某 种本质意义”指的是“生物的进化方式”。因此第一句的答案就 可以整理为:在生物的进化方式上,

5、人类并没有(能力)改变生 物生长和繁衍的基本方式(或: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 DNA, 只不过是那第一个 DNA 的扩展,它的生长和繁衍技术基本没有 变)。,第二句话,“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关键是“其 他方面”指哪些方面。这可从第二段最后一句中整理出来:“巴 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指的是“人类文明”;“我后 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 原”指的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或“对生物进化的日益了解”。 把这些理解分析加以整理,就是对第二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第一句针对生物进化方式而言,说明人类,还没有能力改变生物因自身 DNA 的“错误”而生长和繁衍的,进

6、化方式。第二句撇开了生物的进化方式来评价人类的进步,,说明人类在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对生物的进化也非,常了解。,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 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 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_,【名师剖析】解答本题时,必须注意满足题目提出的要求。 本题主要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分析”,二是“语言特色”。 绝 妙的错误一文,为了科学地介绍有关 DNA 的知识,当然首先 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引用确凿的事实、具体的数字和某些科学 术语来说明问题,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基调是平实的、质朴的、 严密的,表述主要得用说明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科普文就要

7、,排斥文艺手法的运用。恰恰相反,“质而无文,行之不远”,为 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地传播,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科普作家 在不“以文害质”,即不影响科学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文艺 手法也格外青睐。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了生动的描写,在科学 的介绍里交织进形象化的语言,这是绝妙的错误一文在表 现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参考答案】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 DNA 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DNA 生长和繁衍的漫长历程。白搭:运用口语词,赋予俏皮 意味,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 DNA 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玩意儿:运用口语词,赋予 DNA 小巧可爱的意味,通俗 有趣

8、,使读者对其“出差错”的功能深为叹服。让进:运用 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 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分析。,_,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名师剖析】首先,标题为什么用“错误”一词?从文章 第七段可知, 错误”指的是 DNA 分子的“不稳定性”。正是 DNA 分子的这种不稳定性,引发了 DNA 的一次次变异,推动了地球,物种的不断进化。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由于在生物学上找 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因此只好用“错 误”一词。,“,再者, 绝妙”是文章的中心词。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 第六

9、段,就是围绕着“绝妙”来行文的。在这几段中,作者一 再指出,DNA 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 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也难以设计出这种“错 误”,因此,这种“错误”称得上是“绝妙”的“错误”。 基于以上的原因,作者便以“绝妙的错误”来概括本文的 内容(中心思想),并表达了作者对 DNA 分子这种天生的奇迹的 赞美(评价)。,【参考答案】文章主要说明了 DNA 内部的不稳定性是 物种进化的“推动力”。正是这一不稳定性,引发了 DNA 的 一次次变异,决定了地球物种的进化;而生物学上又找不到更,完美的词来准确表述它,只好用“错误”一词。DNA 的这种 “错误”在产生

10、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很难设计这种“错误”,因此,它具有,人类难以掌控的绝妙特性。,在 2001 年设置社科类文本阅读考查以前,科普文章的考 查是高考的一个传统考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近几年,全国各 省市将科普文章和社科类文本轮流考查,并在题型上出现了一,些变化,以单选题为主,侧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命题材料新颖,多关涉科技动态和当,代生活。广东省 2008 年高考考查了科普文章的阅读。科普文章 的阅读考查的热点有: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如,2008 广东卷第 19 题:“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

11、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学会分析语言特色、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如,2008 年广东卷第 20 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 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探讨文本的某些,问题,如 2008 年广东卷第 21 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 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一、科普文的含义及特点 (一)科普文的含义,科普文章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 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 即以科学发展

12、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它的适用面很广,既有“小题大作”的,也有“大题小作”的。 它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 联为一体。,科学类文章虽是科学知识,考查的却不是对科学知识的阐,释,而是“语文”学科的能力。只要具备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科学类文章同样是可以把握的。,(二)科普文的主要特点 1知识性,科普文是以介绍、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科普文所介绍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宇宙;从工业、农业到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都是科普文介绍知识的领地

13、。例如,沈致远的说数,,介绍了数学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智慧在开拓人类知识领域,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叶永烈的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对神奇,的超低温现象作了生动的描述,展示了科学在探究自然奥秘利,国利民方面的无穷魅力。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审视了 化学药品的滥用对人类的危害,批评了人类主宰万物的傲慢心,态。刘易斯托马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说明动物界和人类一 样,存在着美妙的超功利的音乐,启发人们纠正人类傲视生命,万物的眼光。比尔盖茨的足不出户知天下,通过对信息高速 公路的设想,展示了科学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方面的美好前景。,2趣味性,科普文跟科学论文不同,它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普及科学知 识,其读者对象大

14、多是缺少科学知识的普通群众。为了吸引读 者阅读的兴趣,达到普及的目的,科普说明文应该具有趣味性。 其主要方法是: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 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科学知识说 得富有情趣。把科学知识编织成为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 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沈致远 的说数,作者用诗歌形式“说数”,说得很有魅力,既准确 表达了数学思想,又有趣味。再如,叶永烈的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在“奇妙的现象”一节,作者这样描述氦在超低温下的 奇妙现象:“奇怪的是,氦本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超低 温下会变成无色液体,而这种液体竟是会爬的液体!比如, 你把一个小

15、杯放在大杯中,小杯里盛着液态氦,当温度降低到 270.96C 以下时,小杯里的液态氦会自动沿着杯壁爬出 去,流到杯中,直到大、小杯里的液面相平为止!”这里作者 用拟人手法描述液态氦的异常现象,给读者送来的是既准确又 奇妙的信息。,3通俗性,科普文是一种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它担负着向社会各阶,层推广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即使是比较高深的知识,也要用 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做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说明。否则,读者 就难以理解,达不到普及推广的目的。可见,通俗性也是科普 说明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这个世界的音乐一文在说明 大多数动物都能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时,先举了白蚁的 “头部敲击地面”和“上颚的颤动”的声音;再说“蝙蝠必须 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除了“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外, “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 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这样就把抽象深奥的生物学原理阐述 得具体可感、形象通俗。,4说明方法多样,常见的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二、科普文的类别,写作科普文章的目的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科普文章大 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 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 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