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144345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 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答案: 脂质 脂质和蛋白质 排列为连续的两层,答案: 脂质 流动性 流动镶嵌模型,答案: 蛋白质和脂质 磷脂双分子层 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分子 糖蛋白 糖脂 流动性 选择透过性,议一议: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案:(1)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是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运动的。 (2)生物膜的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原因是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想一想:为什么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通过却十分困难? 答案:因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磷脂,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

2、本支架。,答案: 高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低浓度 载体蛋白,答案: 高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低浓度 载体蛋白,想一想: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有何主要区别? 答案:前三种物质运输方式是小分子和离子的运输方式, 不包括大分子,且他们是穿膜运输。胞吞、胞吐是大分子或颗粒性物 质的运输方式,运输是通过膜融合实现转移的,被运输的物质不直接穿 过生物膜。,答案: 细胞膜 囊泡 囊泡 融洽,观察现象: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性 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膜的结构有何关系?,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人民教育版)(中国地图版),几种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提示】 (1)单位

3、膜模型 该模型1935年提出,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观察并总结提出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的静态模型。 (2)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也叫做流动脂质球蛋白镶嵌模型,该模型主要强调的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连续体,而蛋白质分子像一群岛屿一样无规则地分散在脂质的“海洋”中。,(3)晶格镶嵌模型 该模型是1975年沃利奇提出的,该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代表某些膜的真实结构,但并不能作为一般膜的通用模型。 (4)板块镶嵌模型 该模型是1977年,Jain和White提出的。 事实上,晶格镶嵌模型和板块镶嵌模型及液态镶嵌模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前二者只不过是对膜的流动性的分子基础作了解释,因

4、而是对后者的补充。目前所流行的关于膜结构的基本观点是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1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结构基础: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 (2)实验验证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3)实例证明:质壁分离与复原、变形虫运动、胞吞和胞吐、白细胞吞噬细菌等。,2生物膜的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1)区别: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2)联系: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膜只有具有流动性,才能实现选择透过性。,3组成、结构、功能关系图解,特别提醒:只有活细胞才具有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膜的流动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

5、围内,随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1(2009临沂模拟)下列最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结构的是( ) 解析:细胞膜外表面有起识别作用的糖蛋白,只有C正确。 答案:C,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2. 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上述三种物质运输方式是小分子和离子的运输方式,不包括大分子物质。大分子 物质是通过胞吞和胞吐来运输的。 (1)胞吞和胞吐进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2)胞吞和胞吐与主动运输一样也需要能量供应,如果分泌细胞中的ATP合成受阻,则胞吐作用不能继续进行。,知识拓展:(1)载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它具有特异性,不同物质的载体不同,不同生物细胞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6、也不同;(2)载体具有饱和现象,当细胞膜上的载体达到饱和时,细胞吸收该载体运载的物质的速率不再随物质的浓度的增大而增大。,3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因素 (1)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3)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载体;能量:凡能影响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氧气浓度、温度等。,特别提醒:要确定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必须抓三个关键: 分析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 明确被运输物质微粒的性质(大分子、小分子、离子); 分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向(高浓度低浓度,低浓度高浓度)

7、,是否需要载体协助,是否需要消耗能量。,2下图表示物质通过红细胞膜的示意图,其中黑点代表物质分子,圆圈代表载体,多角形表示能量,请回答: (1)表示_方式,表示_方式,表示_方式。 (2)K、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中,通过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_。,(3)与方式相比,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借助_,该物质是在细胞内的_上合成的。与相比,方式的不同之处是_。 (4)若在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_方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解析:图显示物质分子透过细胞膜时可完全依靠浓度差既不需载体,也不消耗能量,应属自由扩散。图显示物质分子跨膜运输需载体蛋白协助且消耗能量应属主动运输。图显示物质分子跨膜时需载体协助,但不消耗

8、能量应属协助扩散。 答案:(1)自由扩散 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2)K (3)载体 核糖体 需要消耗能量 (4),【例1】 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的细胞中、的种类均不相同 B移植器官往往难以存活与图中有关 Cb物质的运输方式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而a物质的运 输方式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构成流动性的膜,是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自主解答:_ 答案:B,思维延伸:(1)水稻吸收Si4多,而吸收Ca2、Mg2相对少,与图中哪种物质有关? (2)若图中为水通道蛋白,水分子通过此结构进出细胞,

9、如果设法关闭离体细胞的结构后,将其放入30%的KCl溶液中,细胞形态会如何变化?,【例2】分析以下资料回答问题:K和Na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可以透过人工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 B缬氨霉素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C本实验在于研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思路点拨:K和Na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可以透过人工膜,Na却不能通过,这说明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载体蛋白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但由题干信息还不能判断K透过人工

10、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因为并没有向人工膜供应能量,因此只能得出结论: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答案:D,题后反思 (1)判断物质运输方式的方法: (2)根据运输方向: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实验设计题的答题规律 探究性问题的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这类题型一般提供材料,给出问题,让学生确定一个假设题目,然后展开研究讨论。关于假设的确定,一般是问题中某一方面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实验设计题答题规律 第一步:认真研读题干信息,分析题目类型属于验证型实验、探究型实验、完全设计型、半设计型、实验评价型中的哪一种。 第二步:仔细审读,找准实验中所要控制

11、的单一变量和因变量,并分析以什么指标表示或观察因变量。 第三步:运用对照实验思想合理设置对照组。,第四步:分析实验过程中需要平衡的无关变量,即避免(或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现象)的影响。 第五步:推敲精练语言,准确表达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及结论。 第六步:通读自己的实验设计。运用实验设计所遵循的原则进行对照,检查是否有遗漏。,【例】(青岛测试)某实验小组要对“低温是否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进行实验探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组装渗透装置两套,分别编号为1、2。 在两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长颈漏斗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保持管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对两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

12、1组用水浴锅加热至37,2组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 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漏斗的液面刻度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是通过测定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即_作用速率来进行探究的。 (2)此实验的自变量是_;为了直观地表示相对速率,用_作为因变量。 (3)该实验可能的结果与结论是: _; _; _。,(4)如果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了“低温能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那么对于生物活细胞来讲,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_; _。,思路点拨:设计实验时不仅要注意严格遵循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也要特别注意实验中观察或者记录对象的选择。选取观察对象时,要注意选取的观察或记录的对象要方便直

13、观,易于操作、观察、记录,无关的干扰因素少等。对于实验的类型一定要注意分析清楚,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本题是探究实验,所以预测其结果时就要注意分析全面。 自主解答:_ _,答案:(1)渗透 (2)渗透系统所处的不同温度环境 漏斗液面高度的变化 (3)若1组漏斗液面比2组高,则说明低温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且运输速率减慢 若2组漏斗的液面比1组高,则说明低温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且运输速率加快 若1、2组漏斗的液面高度相同,则说明温度高低并不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4)低温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其功能 低温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呼吸释放能量的过程,点击此处进入 作业手册,点击此处进入 随堂双基演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