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100504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的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的论文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三消法疗效分析【关键词】 婴儿,新生;静脉留置针;三消法;细菌培养静脉输液是临床抢救和治疗中常用的无菌操作技术。目前,外周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从20XX年引进该项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部分患儿穿刺部位有皮肤发红、拔针后眼处有红肿,对此我们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传统的消毒方法进行了改进,创新了“三消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我病理新生儿科20XX年10月至20XX年8月收治的应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新生儿91例,其中男44例,女17例;胎龄37周;体重2 5004 000 g;

2、无感染性疾病。将患儿随机分为2组,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的为试验组48例,住院号是双数的为对照组43例,2组一般资料间有均衡性。试验材料 %碘酊、75%乙醇、无菌%氯化钠溶液试管、培养基、无菌棉签、自制无菌小孔巾(小孔面积5 cm5 cm)、24g外周静脉留置针(美国bd公司生产)、opsite透明生物膜贴膜,规格为 cm cm(英国smith & nephew制药有限公司)。消毒方法 (1)2组静脉输液操作分别由经过培训的2名责任护士承担1,操作前患者均要做好穿刺部位皮肤的清洁准备,如擦去胎脂、剃除毛发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技术,保证操作的一致性。(2)试验组采用“三消法”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

3、消毒:第1次穿刺前消毒:用碘酊以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呈螺旋形涂擦,面积7 cm8 cm,待自然风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的方法脱碘2次,待干后进行穿刺置针;第2次穿刺后消毒;置针成功后粘贴贴膜前用75%乙醇再次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针柄1次,避开针眼处,面积同上,自然风干后覆盖贴膜,保证贴膜牢固,减少贴膜与皮肤间的缝隙;第3次拔针前消毒:掀开贴膜用75%乙醇以同样方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2次,面积6 cm7 cm,以无菌敷料覆盖,轻压下拔针,并用胶布固定,留置期间无需更换贴膜。对照组采用“常规法”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即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只进行穿刺前消毒,穿刺成功后和拔针前均未做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4、其他操作要求2组间无差异。采样与细菌培养方法2 在消毒好的穿刺部位覆盖无菌小孔巾,用无菌棉拭子在孔巾范围内(5 cm5 cm)横向、纵向来回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5 ml稀释液的试管内振荡80次,采样液做10倍稀释后取 ml接种平板,放置35恒温箱培养48 h,然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进行对菌落形态的观察。试验组分别在穿刺前、穿刺后、拔针前3次消毒完毕,即行3次采样。对照组分别在穿刺前消毒完毕、初次成功覆盖贴膜前、掀开贴膜拔针前行3次采样。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2 结果通过对91例患儿的穿刺部位皮肤在特定的3个时间点进行消毒效果采样监测,采样

5、标本生长菌落12例。试验组1例:第1次和第2次采样均无菌落生长,第3次采样生长菌落1例(%),菌落生长较稀疏;对照组11例:第1次无菌落生长,第2次采样生长菌落4例(%),第3次采样生长菌落7例(%),菌落生长较密集。第1采样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第2次采样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 讨论本研究表明两种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有明显的差异,新生儿的皮肤薄嫩尤其早产儿角质层薄。皮肤的屏障作用不健全,但长时间保留静脉留置针需要皮肤清洁无菌。“三消法”不仅降低了感染率,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隔日换敷贴次数,既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又减轻了家属们的经济负担。通过此项技术的改进和探

6、讨分析造成皮肤发红有时感染的原因为,(1)护士无菌观念不强;(2)没有专门培训护理人员;(3)操作手法不统一、不熟练,有时反复穿刺;(4)操作后没有严格记录操作时间;(5)拔针的时间及时机掌握的不太好;(6)护理不得当,没有保持局部的清洁和干燥。严格进行皮肤消毒是防止发生感染性静脉炎的重要措施 静脉炎分为细菌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3。临床观察发现使用留置针输液较使用头皮针输液发生静脉炎症状者明显增多。细菌性静脉炎与穿刺点消毒不严格,操作护理不当有关。分析认为采用2%碘酊消毒皮肤后,用75%乙醇脱碘再进行静脉输液皮肤消毒,是经典的皮肤消毒方法,可杀灭各种微生物。但常规法的缺点是穿刺

7、置管时,操作人员的手不可避免的触及贴膜覆盖范围内的针柄和部分皮肤,破坏了消毒效果,当环境温度较高或患儿哭闹出汗时,贴膜下的皮肤潮湿,增加了感染机会;隔日更换贴膜进行消毒时,易发生针管脱位,如消毒后再行送管,均可造成消毒液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刺激,引发化学性静脉炎。所以,我们对常规消毒方法进行了改进,在穿刺置管后再次进行消毒,保证了贴膜内的消毒效果,同时,留置期间无需更换贴膜,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并且在拔针前消毒皮肤,防止针眼感染的发生。减轻护士工作量,降低患者费用 常规消毒法在留置期间需2 d更换贴膜、皮肤消毒1次,且在更换贴膜时,容易发生脱管,导致重新穿刺置管,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而改进后的皮肤消毒方法无需隔日更换贴膜,即减少了操作繁琐环节、避免脱管发生,也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