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法视阈下的公共安全保护机制研究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023467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利法视阈下的公共安全保护机制研究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利法视阈下的公共安全保护机制研究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利法视阈下的公共安全保护机制研究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利法视阈下的公共安全保护机制研究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利法视阈下的公共安全保护机制研究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利法视阈下的公共安全保护机制研究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利法视阈下的公共安全保护机制研究的论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利法视阈下的公共安全保护机制研究的论文关键词: 专利法 公共安全 专利审查 专利权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和日用化学品等领域出现的一系列公共安全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大力加强政府部门对相关领域产品的监管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专利的审查和授予却成为一个被忽视的监管环节,从而使得含有违禁成分的产品被授予专利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违背了我国专利制度的立法初衷,还在客观上对违禁品的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现行专利法在制定和实施中的疏漏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专利立法,构建专利审查过程中的公共安全保护机制,以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权。一、问题的由来年月日,

2、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河南“瘦肉精”案、上海“染色馒头”案等重要案件。这些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权的事件并非个案。类似的事件在近年来频频发生,涉及食品、医药以及日用化学品等诸多领域。在食品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从年至今,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就有几十起。例如,阜阳的“毒奶粉”、辣椒酱中的“苏丹红号”、“雀巢”碘超标奶粉、水产品中的“多宝鱼”和“孔雀石绿”、红心咸鸭蛋中的“苏丹红号”、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以及上文提到的“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桩桩食品安全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在医药领域,也发生了多起涉及药物滥用和毒性药品使用的相关事件。比如,“鱼腥草注

3、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炎毒清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射液”、“鱼金注射液”等多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因使用后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暂停销售使用。在日用化学品领域,继广东省和上海市两地查出化妆品含有铬和钕之后,兰蔻、倩碧、迪奥、雅诗兰黛等知名品牌的化妆品也被查出含有铬和钕等违禁成分;年月,多家企业生产的爽身粉中发现了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禁用物石棉(级致癌物质),这些企业包括韩国保宁制药、以及中国市场上非常有名的德国品牌。这些公共安全事件的频发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和焦虑,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因此,加强政府部门对相关领域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4、,包括出台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采取更为严格的审查措施以及严厉打击不法生产者和销售者。譬如,年,由国务院部署,卫生部、农业部等部委开展的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年,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展了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工作。有关部门采取的这些举措都可圈可点。然而,长期以来,专利的审查和授予却成为一个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忽视的重要监管环节。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尽管政府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了各领域产品的违禁成分,并且不断加强监管力度,但是仍有不少申请者公然以包含违禁成分的技术方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专利申请,甚至其中一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专利申请最终获得了授权。首先,

5、从保健食品领域来看,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红豆杉、川乌、长春花、甘遂等均属于保健食品违禁成分,然而,截至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含有红豆杉的保健品专利申请项,其中项被授予了专利权;(尽管其中项含有红豆杉的保健品的专利申请没有获得授权,但笔者在考察了以上专利申请的审查过程后发现,导致这些申请不能被授权的理由通常是“说明书没有充分公开”或“不具有创造性”等,并未以“包含红豆杉这一违禁成分”为由提出审查意见。)受理含有川乌的保健品专利申请项,其中项被授予了专利权;另外,还受理含有其他禁用物品的保健品专利申请近项,其中项被授予了专利权。其次,从日用化学品领域来看,根据

6、相关部委颁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和牙膏用原料规范等规范性文件,白芷、半夏、二甘醇等属于化妆品或牙膏的违禁成分。然而,笔者在对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统计之后发现,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含有白芷的化妆品专利申请项,其中项被授予了专利权;受理含有半夏的化妆品专利申请项,其中项被授予了专利权;受理含有二甘醇的牙膏专利申请项,其中项被授予了专利权。再次,从饲料添加剂领域来看,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精神药品氯丙嗪属于饲料添加剂的违禁成分。这是因为,在饲料中添加精神药品会使其在动物组织中残留,从而可能导致人们食用该动物产品后发生中毒。然而,某申请人请求保护一种蝇蛆猪蛋白饲料系列添

7、加剂的生产方法,其中便涉及使用氯丙嗪作为饲料添加剂,该申请已于年被授予了专利权。涉及违禁成分的产品或方法一旦被授予了专利权,便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打着“国家专利”的旗号开展违规生产和销售活动,从而引发诸多不良后果。这不仅违背了我国专利制度的立法初衷,还可能对危害公众生命健康权的违禁品的使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将专利审查作为一个重要的监管环节,防止包含违禁成分的产品或者方法被授予专利权,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内在要求。二、专利审查环节把控不严的成因分析对使用违禁成分的产品或者方法授予专利权会产生一系列危害。那么,专利审查机构为何在这方面未能进行严格把控呢?概括而言,专利审查机构对危害公共安全的申请把

8、控不严的根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现行立法对公共安全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我国现行专利立法的着眼点在于专利权人权益的保护,而对公共安全保护的关注不足。我国专利法第条明确规定,专利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一条文表述可以看出,专利权人的权益是专利法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其中也提到“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但这是将其作为“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然结果来加以阐述的。因此,在立法宗旨上,专利法并未着重强调对公共安全的保护。另外,从现行专利法的内容上来看,其调整的重心是

9、国家与专利权人之间以及专利权人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另一方面,现行专利法关于公共利益保护的条文难以具体操作。我国在年制定专利法之际就曾在第条中做出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其后,虽然专利法历经三次修订,但这一条文基本上沿用至今。表面看来,这一条文为专利权的授予设定了界限,即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但是,专利法并未针对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专利申请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审查程序和审查标准。因此,在目前的专利审查实践中,审查员重点关注的是对申请书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审查,而很少利用专利法第条进

10、行审查。顾名思义,“专利”原本就是国家依法授予专利权人享有的一种独占权。所以,专利法以保护专利权为重点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方面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错综复杂,从而使得少数不法厂商在利益驱动下不择手段地谋取暴利,其中包括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掺杂违禁成分。在这一背景下,专利立法应当强化对公共安全的保护,将公众的生命健康权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恰当地平衡专利权人与公众之间的权利和利益。(二)现行立法关于专利授予条件的规定有待完善一般认为,现行立法规定的授予专利的条件包括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两个方面。积极条件包括对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要求;消极条件

11、包括专利法第五条的规定,即“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就目前而言,发挥专利审查的公共安全保护功能主要依赖消极条件的适用。然而,正如上文所言,“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规定过于抽象,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标准,这是导致实践中这一条文极少被适用的主要原因。首先,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中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法律”而言。这并非笔者臆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依据:其一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其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中明确规定,“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12、委员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它不包括行政法规和规章。”(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知识产权出版社年版,第页。)其二是该条第二款中将“法律”与“行政法规”并列,而同属一个条文的两款在概念上自然应当保持一致,显然第一款中的“法律”也只能作狭义解释。由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往往不会涉及各类产品的具体技术标准,所以,实践中能够以“违反法律”为理由而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便很少见了。毕竟狭义的法律往往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而对于诸如各类产品的违禁成分等细节问题不可能做出详尽的规定。这些细化的规定一般都是以行政法规或部委规章的形式作出的,而专利法第条中所谓的“违反法律”并不包括

13、对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的违反。这就使得审查员较难以“违反法律”为由排除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专利申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说还认为,我国专利法中“违反法律”的判断标准通常是一项发明创造的目的本身是否为我国法律明文禁止或者与我国法律相违背。然而,添加了违禁成分的专利申请人根本不可能在专利申请文件中明确提出是以危害公共安全为目的。恰恰相反,申请人往往会大肆渲染这些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产品或方法所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这就进一步压缩了授予专利权的消极条件所适用的范围。其次,专利法第条中的“违反社会公德”和“妨害公共利益”难以界定,同样导致了适用的困难。表面看来,专利申请中如果包含违禁成分一般就可认定其可能“违

14、反社会公德”和“妨害公共利益”,然而,审查员在专利审查工作中必须坚持“证据优先”的原则,即拒绝授予专利的前提是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该专利申请“违反社会公德”和“妨害公共利益”。在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不能直接作为审查依据的情况下,要求审查员专门收集有关证据是强人所难的。毕竟审查员不可能是“百科全书式”的专家,同时其审查案件的业务量较大,更何况,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的涵义常会因时期、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证据作为审查基础的审查员在没有相关证据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判断哪些属于违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而哪些是可以被允许的。因此,虽然自我国专利法颁布实施以来,“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一直被规定

15、为授予专利的消极条件,然而实践中却极少见到审查员在进行专利审查时引用该条款,从而使之形同虚设。(三)专利审查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上文提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不可能对各类产品的违禁成分作出详尽的规定,在实践中,对产品违禁成分的规定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国务院相关部委的头上。这些行业主管部门专门从事某一领域产品的管理,能够随时掌握该领域产品所包含的违禁成分可能导致的危害,自然也就成为相应产品的监管机构。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公共安全事件,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不断以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的形式出台各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标准。例如,国务院近年来先后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年)、兽药管理条例(年)、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年)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卫生部于年月颁布了化妆品卫生规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年月发布了牙膏用原料规范。这些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中明确规定了各类产品的违禁成分。其中,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了种化妆品禁用组份,种化妆品限用组份,种化妆品限用防腐剂,种化妆品限用防晒剂,种化妆品限用着色剂,种化妆品中暂时允许使用的染发剂;而牙膏用原料规范则规定了种牙膏中禁用成分和种牙膏中限用成分。年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