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6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1056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6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川省2016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川省2016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川省2016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川省2016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6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6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彭州中学高13级高三上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2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

2、、“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3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4.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

3、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 5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6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4、 7宋朝设立台谏制度,当时的吕祖谦这样描述:“大臣权任太重,恐其不能无私,则有给舍以出纳焉,有台谏以纠正焉,有侍从以询访焉。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主要说明宋代 A皇权不再至高无上B已经有了权力制衡机制 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D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 8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9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

5、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休养 10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 “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A行省长官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行省为中书省派出的司法机构

6、D各地行省都没有独立司法权 11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2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 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 13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这概括描述了当时 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D南北

7、方商品流通活跃 14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B没有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 15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材料反映 A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B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C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D“华尊夷卑”的观念彻底改变 16、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

8、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17、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18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款规定:“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美)人帮办税

9、务,毋庸英(美)官指荐干预”,并“各口划一办理”。据此,1859年海关英籍税务监督李泰国被派为总税务司,负责募用外国人在各口岸任税务司,这表明 A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19杨秀清在答复英国外交使节时说:“田产均耕一事是也,人人皆是上帝所生,物物归上主,人人皆当同享天福,故所谓天下一家也。”杨秀清所说的“均耕”是指 A实现“耕者有其田”B无性别差异地均分土地 C平均分配农业产品D农民平均承担土地经营 20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

10、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D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21“(鸦片战争后)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齁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农民“徙居都市”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日益解体B城市生活条件优越 C受到西方思想影响D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221872年的申报曾记载:居民王阿保等10余人,违反租界工部局关于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的规定,挑着无盖粪桶过街,经巡捕劝阻不听,被拿送(租界的)会审公廨,

11、各被拘留一天。其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人生活中存在陋习B大众传媒具有爱国性 C租界的设立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D租界内市政管理法制化 23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对此文明首先做出积极反应的是 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C工人阶级D资产阶级 24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认为:“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泰西人善于行远,帆樯周四海。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独为可据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在这部著作中收图42幅,其中只有一幅关于日本和琉球的地图未用西

12、方所绘地图,其余都按西方原图描摹。这反映出 A作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B全盘西化思想在士大夫群体中大为流行 C现代地理学在中国得以确立 D中国为“世界之中”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以下为王文泉、刘天路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的相关目录: 第三章 洋务运动的开展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清政府政治格局的调整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和辛酉政变 (二)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 第二节 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新阶级的诞生 (三)近代军事工业的开办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

13、办 (二)西学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任两处各增加一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12分)26、(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北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西北地区形成较大规模,成为各民族贸易的主要形式。宋代西北少数民族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牧民,无不嗜茶如命,已将茶叶由奢侈品普及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宋代一度曾用银两、绢帛来购买和换取西北少数民族的马匹,但“银绢钱钞,非蕃部所欲”,最后不得不改为以“名山茶为易马用”(宋史兵志。“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西北,利尝致数倍”(宋史食货志)。交易时,茶商须持有政府发放的凭证茶引,并只能在指定的市场内进行正常的贸易活动,即“引与茶必相随”(宋史赵开传)。熙宁七年(1074年),宋政府在成都设榷茶司,在秦州设置买马司,分管四川茶叶与藏族马匹的互市事宜。西夏、宋、金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