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历年高考频点知识网络构建三 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 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10125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历年高考频点知识网络构建三 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 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历年高考频点知识网络构建三 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 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历年高考频点知识网络构建三 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 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历年高考频点知识网络构建三 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 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历年高考频点知识网络构建三 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 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历年高考频点知识网络构建三 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 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笔记 历年高考频点知识网络构建三 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 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一、经济的近代化工业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毕竟阶段。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1、起步阶段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1)、原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成为自由劳动力,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资金。这些在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2)、表现: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

2、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建设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由此起步。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出现。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逐步成长。(3)、影响:这些民族企业率先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曲折发展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阻碍的因素:中国民族近代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工

3、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失衡(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的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冲击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实业救国”;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

4、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从发展趋势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3、腾飞阶段(1)、准备阶段(1949195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农村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

5、工作的中心。他还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城市中首要任务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以恢复和发展。在农村,经过三年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实现了根本好转,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2)、初步建设(19531956):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

6、任务,从而把工作重心转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上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也随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而奠定了初步基础。(3)、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由于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加上又缺乏建设经验,中国建设并未迅速摆脱苏联的经济模式,从而形成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受其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如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仍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经济上的增长,也包括在挫折中

7、积累的经济建设经验,如中共八大决策、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4)、挫折时期(19661976):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政治动乱很快扩展到经济领域,造成巨大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国民经济也取得了一定成绩。(5)、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的方向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城市改革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引进外贸和技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8、服务。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拓展延伸 从社会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工业的布局特点。 特点:中国近现代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大中城市。(1)市场条件好自南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便向沿海、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转移。长期的经济发展,使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这可以为近代工业提供更多的自由劳动力,而且这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购买力较强,从而为近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消费市场。(2)自然经济解体较快自明朝中后期开始,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便在长

9、江中下游的苏州、杭州的丝织业中产生,再加上鸦片战争后,这里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利用侵略特权、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重点地区。因此,这里的自然经济解体速度相对较快,从而为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外商企业刺激明显鸦片战争后,为适应侵略中国的需要,外商在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便于近代工业从中学习和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从而对近代工业的产生起了刺激作用。二、政治近代化民主化、法制化,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各阶级、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1、地主阶级的探索和实践(1)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放眼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

10、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师夷长技”主张西方的先进技术。表明地主阶级抵抗派此时思想仍处在器物层次(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引进西方制度)。(2)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自强”“求富”等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设学堂、派遣留学生,引进了一批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有进步意义。但由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从根本上否认封建制度,因而学习西方的思想仍旧是停留在器物层次。2、农民阶级的探索及实践19世纪中期,由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

11、太平天国运动,洪仁轩了资政新篇,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民主革命。3、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1)、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从此,中国人民御侮自强和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有了重大突破。(2)、表现:、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从洋务运动中分离出了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和议会制度,但他们的主张并未真正付诸行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12、,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由于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要求。发动一系列起义,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的伟大成果。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失败了。(3)、结论: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思维提升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观点,两种模式,既对立又统一。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他们同时以“救

13、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二者的共同起点。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都取决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辨析比较 比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历史条件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时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14、届全体会议通过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主要内容(1)规定了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2)初步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2)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地位临 时 宪 法国家根本大法历史意义(1)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重要准备(2)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4、无产阶级的

15、探索与实践:早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先于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和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国民大革命运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三、思想文化近代化理性化与科学化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究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甲午战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五四运动后,向苏联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认识“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1)、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