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04201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昆明三中2014201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道题目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0题每题1.5分,本题共60分)1观察某朝世系示意图,可知,该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答案】D【解析】考点:夏朝政治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文字关键信息“某朝世系”及图片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度(“家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项符合题意,正确。其余ABC三项题干图

2、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ABC。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2“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考点:宗法分封制度。A项内容只是材料内容中的部分,并且是作者用来比较诸侯国间相灭的少的,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的“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

3、例子更是少数”表明此时的分封制还没有走向崩溃,所以C项错误。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形成于西汉时期,所以D项错误。3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考点: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可以看出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故A正确;结合所学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拱卫王室,且分封主体是周王室子

4、弟,故B项正确;由“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可以看出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4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 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 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 ,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

5、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故D项正确。5“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6、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答案】A【解析】考点:儒家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的解读能力。题文中体现的是儒家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A的意思是: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取得天下,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做的。正好与题文意思相符,所以A正确。B的意思是: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样可以评断明白义(适宜)与不义形成的区别吗?体现的是儒家有关义的内容,但与题文关注民生无关;C是法家思想,体现了法家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改革的理念;D是墨家的尚贤的思想

7、主张。6韩非子:“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 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 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A B C D【答案】B【解析】考点:法家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可以看出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正确;由“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可以分析出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正确;结合材料的理解可以看出这段材料是法家思想,是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正确;中君权神授的思

8、想是到汉代董仲舒时期才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故本题选B项,A、C、D不符合材料。7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 B奖励耕织 C土地私有 D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考点:耕作方式的变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相关内容耕作方式。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不勤,则损”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表述本身正确,但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

9、不是“重农抑商”,而是耕作技术。从而排除D项,A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8“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臣【答案】A【解析】考点:商鞅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材料可知,说这话的人对变法是不满的,那些人会不满呢,利益受损者,因此选A。9商鞅把礼乐、孝悌、仁义等看做亡国之俗,将其统称为“六虱”,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燔诗书而明法令”,从“六虱”内容看出其所焚诗书应多为A、道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

10、、墨家学说 D、诸子百家学说【答案】B【解析】考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时期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焚烧诗书,统一思想,所焚烧的诗书主要是儒家经典,故选B。10.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答案】B 【解析】考点:商鞅变法。解题时,一要读懂材料,二要把商鞅的措施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轻罪重罚是为了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人们在畏惧重罚中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11“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

11、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解析】考点:郡县制;史学方法论。根据材料,史实即历史事实,AD为史实,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是与分封制比较得出来的,是对郡县制的功能效果的总结,是史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C根据全球史观。单一制对应的是联邦制

12、、邦联制。从国家结构分析,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因此选择C。1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考点:皇帝制度。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选B。13图中的斜线部分

13、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答案】C【解析】考点:此王朝的疆域中通过河西走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14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 )分封遗风 宗法观念 皇权思想 世袭制度A B C D【答案】D【解析】考点:汉初政治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

14、室”、“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汉初分封“同姓王”。据此,分析、判断选项,直接判断得出,三项的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进一步分析项“世袭制度”,由题干材料“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可知,其更深层次的意思,即能够体现注重皇权,强调皇帝的独尊,故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15根据阅读下图所反映的信息,分析下图所反映的措施的影响是()A.西周诸侯间兼并能力削弱B.汉朝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C.唐末各藩镇的势力得以扩大D.明初各封王加大对京师拱卫【答案】B【解析】考点:推恩令。根据图片的“诸侯”可知CD说法不正确,CD各地方的不叫做“诸侯”,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再根据其变化的趋势可知反映了地方势力的瓦解,中央集权的强化。16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