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91485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温馨提示: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1. 2014山西高三诊断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A. 余粮收(征)集制 B. 粮食税C. 农业集体化 D. 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根据所学,列宁采取的经济改革措施有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2、余粮征集制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选项是A。答案:A2. 2014河北邯郸高三调研1921年的一份苏俄文件写道:“海军和红军中的不满情绪几乎同农民一样激烈,难以控制的不满情绪主要由从家乡农村传来的消息而郁积起来,家乡农村常常给他们捎来关于农村经济危机的坏消息。”后来这些不满情绪初步得以化解的办法之一是()A.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 推行农业集体化C.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 实行余粮征集制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实行新经济政策,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不符合题意;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不符合题

3、意;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答案:A3. 2014宁德联考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苏俄(联)首先突破这一设想的经济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新经济体制”解析:题干材料提到“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一特征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打破这一政策的是实施新经济政策,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B。答案:B4. 2014汕头高三联考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

4、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和小生产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这表明苏俄 ()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C. 采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 开始农业集体化解析: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判断分析的能力。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1921年4月21日”、“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并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产生的时间和措施,即可推断出B或者C,但问的是“表明”,即实质,是考查事物的本质,而B项是现象,故选C。答案:C5. 2015广东广州高三检测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A. 苏联

5、经济建设的成就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 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 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解析: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取得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就,而此时欧美正经历经济危机,而中国处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也采取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此时人们注重发展经济,所以“苏联热”必然是关注其经济成就,故A项正确;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尚未暴露,故B项错误;从时间上分析,“苏联热”不会是关注革命成功的经验,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D项错误。答案:A6. 2014安徽省高三大联考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

6、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A.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 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 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能力。材料有效信息“自行编制计划”“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故选A。答案:A二、提能题组(本题组分为两部分,712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13、14题为材料分析题,每题26分;总合计76分)7. 2014河北省名校名师联考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

7、主要表现在 ()A. 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B.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C. 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D. 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解析:邓小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经济政策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A项是它们的主要相同点。B、D两项符合邓小平改革开放,C项符合列宁新经济政策。答案:A8. 2015陕西西安模拟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

8、的回答:“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 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 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C. 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D. 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集体化解析:A项新经济政策的停止是在1928年,B项说法错误,D项大规模开展是在1929年。答案:C9. 2015辽师大附中模考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集体农庄私人土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95%97%3%5%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70%75%25%30%A. 农村公有制比重逐渐减少B. 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C. 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D. 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

9、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析:表格显示集体农庄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高于农产品产量的百分比,可见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答案:C10. 2015湖南株洲模拟大国崛起认为:“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据此判定列宁与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分别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政策C. 新经济政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解析:列宁所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在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出了适当调整;而斯大林模式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

10、和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答案:C11. 布坚科认为:“由于(20世纪)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该观点()A. 客观评价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B. 认为斯大林模式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C. 指出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特点D. 肯定了斯大林模式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可知布坚科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以行政命令管理发展经济的,即高度集中,所以C项正确。它没有指出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并未背

11、离社会主义,B项错误;D项由材料不能得出。答案:C12. 2015辽师大附中模考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 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 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 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B、D明显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C。答案:C13. (26分)2015山东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

12、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材料二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

13、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材料三1935年7月21日,罗曼罗兰结束访问,罗兰回到瑞士的居地后对日记进行了整理,并在日记原稿的标题页上写道:“未经我特别允许在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限满期之前,不能发表这个本子无论是全文,还是摘录。我本人不发表这个本子,也不许出版任何片段。” 摘自莫斯科日记: 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请回答:(

14、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8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罗曼罗兰将自己的日记在五十年后才发表最有可能的理由是什么?(10分)解析:第(1)问,需要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两个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阅读材料,概括两则材料的中心意思即可,两则材料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苏联;第(3)问,当时世界是存在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敌对的,他这一做法,实质上是对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支持。答案:(1)原因:20世纪20年代初,

15、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的向往之地。 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现,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关注。 (2)他们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的经济成就;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的形成,践踏民主现象的发生,并引起了担忧。 (3)理由:出于对社会主义的支持,罗兰担心他的日记被苏联的敌人所利用来攻击苏联,他认为一种新制度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他相信经历了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洗礼的苏联能够克服自身的错误,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希望公开日记时苏联已经解决了他的担忧。14. (26分)2014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