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检测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91082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检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检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检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检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检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检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检测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模块导学案(综合检测题)(时间:90分钟满分:90分,共15题,每题6分)1(2013潍坊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令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注】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首句写景作用的能力。应熟练掌握首句写景的作用,如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烘托人物心境,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内容,情与景关系方面等等。根据具体诗句作答即可。

2、答案: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触景生情,引起下文作者的旅思。(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要注意词中提到归家的船只已准备好,可是兵书却无人托付,以及引用典故“当年悔草长杨赋”等地方。先回答出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有手法要点明手法。答案: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2(201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夏日杂诗清陈文述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

3、萧疏玉漏催。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注】玉漏:玉做的计时器。(1)这首诗写夏末秋初之“凉”,别开生面,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注意分析诗中字、词的含义时,首先要考虑此字在原句中是否运用了表现手法,若有,一定要指明,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扣住感情作答。此题“凉”运用了手法即感官角度,因天气变凉,作者先从枕席上感受到,同时又希望梦中依旧清凉,这就写出了“凉”给作者“惬意”之感。答案:先写自身的触觉,身下枕簟凉爽宜人;再写好雨送我入梦,梦境依旧清凉,奇妙地写出了“凉”的惬意。(2)“万荷叶上送秋来”和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4、”相比,在描写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此题要从写作角度入手分析有何不同。答案:陈诗从听觉角度来写,周诗从视觉角度来写。陈诗写出了雨打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声势,周诗写出了荷花在雨水晒干后亭亭玉立的风姿。3(2013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 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1)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答:_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炼字。炼字要注意看每个字所涉及的对象,从诗歌中看“生”与“满”均在写景的句子中,对写景设

5、境有好处,从此考虑答题就稳妥了。答案:“生”即生发,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满”即充满,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以动衬静,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2)对尾联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你认为是哪一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文思想内容。本题看似探究题,实则是情感问题,诗中内容体现在一个“待”字上,在等待时是“急”还是“平和”,关键是把诗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区分,相应寻找属于个人观点的佐证内容。答案:观点一:焦急。诗歌前三联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夜色已深;故人期而未至,“孤

6、”字更流露出诗人的焦急心态。观点二:平和。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静谧清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闲适;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4.(2013陕西宝鸡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石州慢宋张元干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技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 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1)“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7、。首先运用合理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展开为景象,然后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原则,分析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从下片的“凄凉”、“离别”可知乐景与哀情的关系。答案:描绘了梅花报春,大地复苏的景象。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一切,溪边梅树疏落的枝条上绽露出朵朵花苞,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冬去春来,本应使人感到无限美好,然而这并不能引起词人心灵的欢悦,相反却萌生出离愁与苦恨。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下阕进行鉴赏。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分清虚实,同时不能忽视好处。答案:下阕虚实相生,以虚衬实,抒写自己的相思之苦。“画楼深闭”以下三句

8、是想象,虚景实写,设想闺人独居深楼,日夜思念丈夫,久盼不归,身体渐渐消瘦;“心期切处”以下三句是写实,写自己的无限凄凉孤独,留待给对方倾诉,与“画楼”三句写家人的别恨形成对照;最后两句也是虚写,设想未来重逢,言下重逢之喜犹似不能抵消离别之憾。5(2013湖北武汉武昌区期末调研)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苏轼的这首词写在他被贬黄州的时候。(1)“人生几度新凉”中“新凉”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作

9、答时注意“新凉”既指季节的交替,天气变凉;又指诗人自身因政治仕途不顺而生的人生心境之凉。感情把握也是从“新凉”的两点含义生发出来的。答案:“新凉”照应“中秋”,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新凉”亦指诗人因“乌台诗案”被系入狱,备受凌辱,后侥幸不死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几度新凉”表达了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同时也表达了含冤被贬后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或答“被贬的落寞悲凉”) 之情。(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中的主要表现手法。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

10、力。作答此题时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性,也就是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抒情方式。此类题的答题模式为,一写手法,二结合诗句分析手法,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一: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夜风鸣廊”,中秋之 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借眼前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示例二:主要运用了烘托映衬等表现手法。“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或“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示例三

11、:主要运用了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明月”用以象征(比喻)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比喻)奸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言之成理即可。)6(2013江西省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写暑热的?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诗歌手法并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此题要求熟练掌握诗歌手法,作答时从描写“暑热”的词句入手。答案:比拟(或拟人)。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

12、为力,落日插上翅膀飞上高山;对比(衬托)。“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注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或者首联东风无力与落日酷热形成对比(或以东风无力衬托落日酷热);虚实结合,诗人由现实中的“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突出了暑旱之苦。(答出两点即可。)(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出分析。答:_ _答案: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的能力。前四句主要是写暑旱酷热,抒发诗人苦于暑热,憎恨“热”、“天”之情;后四句意为尽管昆仑有积雪,蓬莱常遗寒,诗人也不忍心舍弃天下,独自一人前往,重在抒发诗人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显示其博大的胸襟。7.(2013长春第二次调研测试)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