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地理第一轮 第3章-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841366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地理第一轮 第3章-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高考地理第一轮 第3章-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高考地理第一轮 第3章-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高考地理第一轮 第3章-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高考地理第一轮 第3章-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地理第一轮 第3章-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地理第一轮 第3章-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必修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整合提升,本章主要讲述自然界的水循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其中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知识点与生产、生活也密切相关,也是理解大气圈与水圈相互作用的基础,特别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地理知识实用性特点,是命题的焦点。,材料一 中国新闻网2010年09月01日报道 8月31日,中国“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从浙江舟山起航,前往亚丁湾海域及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孟加拉国等亚非五国执行“和谐使命2010”任务。“和谐使命2010”医疗服务任务是为5个非洲、亚洲国家人民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为正在亚丁湾护航的舰艇编队官兵巡诊。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和平

2、方舟”号医院船前往亚非五国执行“和谐使命2010”任务所经海域。,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依据材料二判断图示区域所示季节为_季,依据是_。,(3)依据材料二所示季节,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开普敦正值炎热多雨的季节 B从大连驶往上海的海轮一路顺风顺水 C夏威夷高压强盛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4)此次我国“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如经过图示海区时( ) A逆风逆水 B顺风顺水 C顺风逆水 D逆风顺水 (5)图中A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增加了湿、热程度 B降低了温、湿程度 C减轻了寒、湿状况 D加剧

3、了干、热状况 (6)对比分析执行“和谐使命2010”任务的季节B、C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所示材料一及材料二中海陆轮廓分析该海区为印度洋。第(2)题,由材料二图示信息判断,此时北印度洋海区洋流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为北半球夏季。第(3)题,材料二所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开普敦南半球地中海气候正值冬季是温和多雨的季节;北半球夏季大连驶往上海的油轮此时在东南季风的吹拂下,逆风逆水;夏威夷高压强盛;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第(4)题,我国“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经过图示海区时是夏季,此海区盛行西南季风结合图示应逆风逆水。第(5)题,图中A

4、洋流是索马里寒流,它是世界上惟一一条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寒流,其原因是受西南季风影响,表层海水离开海岸流向东北,从而导致深层冷海水上泛,使该洋流具有了寒流的性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第(6)题,对比分析B、C两地的位置可知,B地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再加上西部、南部距海较远,又有山地的阻挡,故降水稀少,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而C地虽与B地纬度相当,但由于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山坡,降水较为丰富,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答案】 (1)C (2)夏 图示海域为北印度洋,此时洋流呈顺时针流动(盛行西南季风) (3)C (4)A (5)B (6),高考地理答题指导,

5、1答题对策 (1)读懂题意:高考试题是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或图表、数据资料等形式出现的,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 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3)

6、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对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的情况,因此,考生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2选择题的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特别要看清题目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答错的关键字眼,如“东”、“西”、“南”、“北”、“大”、“小”、“高”、“低”、“上”、“下”等

7、。 (2)要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 如“都”、 “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选项是错误的。例如: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平流层下部冷,上部由于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气温迅速上升;B.太阳辐射经过电离层时,紫外线辐射被全部吸收; C.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下冷上热,气流平稳;D.电离层中的氧原子吸收了太阳紫外线辐射。答案为A、D。,(3)对难度较大的选择题,要使选择正确无误,可采用“排除法”(筛选法)。也就是说,不要急于先找出正确答案,应将选择题当作改错题来做,把错误的答案一个一个找出来,排除出去,筛选下来的就是正确答案了,此即所谓“去伪存真

8、、由表及里”。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是否成功,主要还是决定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鉴别、评价能力。如果对知识学得不深不透,思维过程未能由浅入深,知识不能向纵深发展,也就难以运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4)要留意选项文字叙述,往往(并非绝对)前段文字叙述正确而后段文字叙述错误。因此,审题要细心,不能“只看前不顾后”,才不致受迷惑。 (5)一些内容复杂而空间概念较强的选择题,只从字面上去冥思苦想往往容易弄错,如能画简图帮助判断,就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3综合题四步解答法 在解答综合题时,无论题目大小,一定要按照四个步骤进行。即:仔细审题、回忆地图、准备提纲、精确回答,这就是“综合题四步解答法”。 (

9、1)仔细审题。所谓审题,实际上是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审题是解题的前提,见题后,先要仔细看懂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然后再思考可从哪几方面进行回答,也就是理清答题的思路。不同类型的试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与规范要求只有审题仔细,才能做到回答切题、正确、规范,不致造成错漏。 (2)回忆地图。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按照正确思路,逐步在脑海中回忆、再现与题意相应的地图, 再将正确分析出的内容落实在地图上。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步骤往往不加重视,究其原因,是由于平时忽视了知识与地图的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储备一些必要的地图知识,在回答问题时能迅速再现相应的地图,从而确定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10、。 (3)准备提纲。在完成审题与忆图之后,对于问题应当如何解答已经有了头绪,这时就可以写出简略的提纲,以克服想到什么就答什么的缺乏逻辑现象。 (4)精确回答。答题时以提纲为依据,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开头要开门见山,最后要有结论。,下面以问答题“我国季风气候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有何影响”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步:审题 答题思路: A本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中部; B本区位于亚热带江淮准静止锋梅雨地区; C本区受夏季风影响大,水、热充足,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D季风影响下的特殊天气现象对本区的影响; E在这些气候条件下形成重要的粮食、农业基地。 第二步:忆图 在脑海中出现了与本题有关的地图(图

11、略)。 第三步:提纲 (1)先简要说明影响大。 (2)从本区位置上看,位于季风区。 (3)在季风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特点。 (4)农业气候资源与耕作制度、农产品之间的关系。 (5)特殊天气对农业的影响。,第四步:精答 在季风影响下形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气候,对本区的农业发展和农业基地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中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535,属亚热带。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7月在28以上,积温4 5008 000,热量充足, 因此无霜期较长, 可达240300天。本区近海,降水丰沛,大部分是湿润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大多在1 000毫米左右。雨热同

12、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作物一年可两熟到三熟,形成了以水稻为主的重要粮食基地。“麦垄花”是本区一种重要的耕作方法。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麻和蚕丝生产也较为突出。 由于夏季风年际变化大,对本区农业生产的丰收也带来很大影响。夏季风强度适中,梅雨及时,雨量适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夏季风势力过弱,梅雨季节延长,将出现涝情;夏季风势力过强,雨区很快北移,又将提前出现伏旱,加重旱情。 如果冬季风增强,就将增加寒潮次数,加强寒潮势力,给本区带来频繁的霜冻和“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使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减产。,4常见答题逻辑错误及其矫正 学习地理离不开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常会犯这样或

13、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下面通过实例谈谈学生在地理解题中常见的几种逻辑错误。 (1)概念不清。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某地初霜日出现在11月1日,终霜日出现在第二年的2月28日,从初霜日到终霜日这一段时间,该地有20天没有出现霜,则该地无霜期为 A4个月 B4个月零20天 C8个月 D8个月零20天 本题中“无霜期”这个概念,如果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指“一年中没有霜的总天数”,而其实际内涵是指从终霜日到初霜日的这一段时间,正确答案应为C,但如果在解题中望文生义,就很可能误选D。类似的概念还有“季风区”、“气温

14、年较差”、“外流河”等,都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2)审题失误。审题失误在地理解题中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例:简述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呈狭长分布的原因。 审题首先审清问域。所谓问域即问题给定回答的最大范围,问域不明,就会犯答非所问、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本题所问为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呈狭长分布的原因,正确答案为:因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沙漠不能向东扩展;受秘鲁寒流影响,沙漠向北延伸。可有些学生却误解了题意,答成了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的成因, 其答案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和秘鲁寒流的影响。这是典型

15、的答非所问。 (3)判断、推理失误。判断和推理是地理解题中必不可少的两种思维形式,没有掌握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方法,即使具备答题的知识,仍然会犯错误。,例:地震发生时,甲、乙两地都位于震区,已知甲地的震中距比乙地大,则 A甲地的烈度小于乙地 B甲地的烈度大于乙地 C甲、乙两地的烈度可能相同 D甲、乙两地的烈度不可能相同 本题正确答案为C,最容易误选的答案是A。地理学科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许多地理基本规律只能在宏观上反映出地理事象的一般分布(或变化)情况,其定值性不像数学或物理学科那样严密。因此,按一般规律进行推理的,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这是地震烈度随震中距变化的一般规律,它只能反映烈度变化的总趋势,而不能反映具体两个地点的烈度大小关系,这是因为烈度大小除与震中距大小有关外,还要受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建筑物的稳固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