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邓稼先》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80876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邓稼先》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邓稼先》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邓稼先》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邓稼先》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邓稼先》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邓稼先》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邓稼先》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邓稼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归纳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2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教学设想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也可给专门时间朗读)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3.课前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并非随意提出,要督促学生查找,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4.至于对“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问题,笔者认为难度很大,本文所确立的难点已不少,故不作讨论。如学生提出,教师可临

3、场适时点播、诱导。(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常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他对“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有很多复杂原因,其主要原因是:(1)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他们的着眼点往往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描写上。(2)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此文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多从自己与邓稼先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能着重介绍事件具体细节。(3)作者虽与邓稼先交往甚密,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国度不同,当时中美关系又很紧

4、张,邓从事的又是国家机密工作,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文中提到“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工作地点。他自己只是说在外地工作。”确是实情。另外从资料看,杨邓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截然不同的:杨学成后执意留在美国,连其父都很气愤,最后不认这个儿子,所幸后来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邓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返回故土,报效祖国。从此点看,写邓杨的底气是不足的,他心里有愧。还有71年杨访华时,他只知道邓参与了“两弹”研究工作,邓是设计领导他并不知情。不客气说,71年杨回美前在上海大厦吃饭时收到邓稼先的字条时“不得不去洗手间

5、整容。”不仅仅是民族情,朋友情吧?也该有悔、有愧(4)这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也是一方面原因吧。)教学设备:多媒体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介绍邓稼先生平事迹,了解作者。2.概括六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内在联系。3.画出文章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1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幻灯片2文章标题邓稼先及照片问:谁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师生交谈、展示。幻灯片3再

6、展示几幅邓稼先工作照,请大家欣赏。师生共同总结: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幻灯片4邓稼先科技工作者的骄傲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幻灯片5(补充资料教师搜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邓稼先并结合注释了解作者)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2.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二、整体感悟速读训练:迅速

7、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幻灯片6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三、品味研读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1.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

8、”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此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

9、法。2.体会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3.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教学过程一、师生一起继续品读研究课文。结合课文,理解下列高度评价邓稼先的重要词语,体会其在议论、抒情中的作用。1.品读词语(1)元勋:立大功的人。(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3)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4)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这几个词虽简单,但是他也从不同侧面表现、刻画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

10、与文句及这位大科学家的人品结合起来。)2.品读写作手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

11、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3.品读精典语句(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

12、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二、归纳、总结结构特点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文章主旨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附: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