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3.2.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804257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3.2.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3.2.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3.2.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3.2.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3.2.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3.2.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3.2.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届高考生物二复习 3.2.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1. 【题文】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小动物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物种数目呈正相关C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群落演替的原因在于群落内部变化,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解析】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B正确;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D错误。【答案】D2【题文】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A森林中有乔木层

2、、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C豌豆地里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混合种植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解析】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这不能说明分层现象,因为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没有明显的层次;豌豆中的高、矮茎及鹿群中鹿的高、矮是指一个种群中个体的性状不同而已,不能说明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分层现象。【答案】A3【题文】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

3、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的原因是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仍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林取代杨树和白桦的原因是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答案】B4. 【题文】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区别不同群落类型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

4、的【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还需要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等。【答案】C5. 【题文】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中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B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答案】A6【题文】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

5、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A甲乙 B甲乙 D无法确定【解析】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由动物种类的多少决定,种类越多,丰富度越大;个体的多少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由题中数据可知,甲地物种丰富度比乙地大。【答案】C7. 【题文】如图为某一区域内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一定不存在竞争B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C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DM、N两物种间存在捕食关系【解析】曲线不重叠的情况下,M、N两物种有可能争夺空间或栖息场所,也可构成竞争关系,A错误;d越小,表明曲线重叠就越多,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

6、,B正确;b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就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应越强,C错误;据图不能得出M与N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的结论,D错误。【答案】B8. 【题文】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解析】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减少;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巨尾桉林比天然

7、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答案】C9【题文】下列有关“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解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调查土壤动物时不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答案】C10【题文】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了,此时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决定。以下对顶极群落的理解有误的是

8、()A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顶级群落B若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保持相对稳定状态C达到顶级群落时的生态系统比演替早期时的恢复力稳定性强D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解析】当群落处于顶极群落时,与演替早期相比,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答案】C11【题文】美国的一个淡水池塘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池塘经过一系列演替,最终演变为一个森林B最终该地分布较广的是落叶树C演变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程度逐渐减弱D在竞争中,植株的高度是战胜其他物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解析】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多样性的程度逐渐加强,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答

9、案】C12【题文】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不能采用样方法B群落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种间关系可能不止一种C种群和群落都有垂直分层现象D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选项A,有些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如作物上蚜虫种群密度的调查。选项B,群落中两个种群之间可能同时存在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选项C,种群没有垂直分层现象。选项D,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答案】B13. 【题文】图甲所示为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中反映的种间关系有_。一个生物群落除了食物网中的组成成分外,还应该

10、有_。(2)由于合理保护该人工湖泊,使水禽等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多,可以判断食物链中水草等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_(增加、减少);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是_。(3)如果突然遭受了某种化工污染,导致水禽大量死亡,其他植物、动物不受影响,已知鱼类主要捕食水草,贝类主要捕食藻类,那么短期内水草的数量将_(增加、减少)。(4)某学校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某项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该探究实验的课题是_。【解析】 (1)该食物网体现了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一个生物群落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2)水禽等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多,鱼类、贝类数量减少,水草等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

11、(3)水禽大量死亡,导致鱼类、贝类增多,由于鱼类主要捕食水草,因此短期内水草的数量将减少。(4)图乙主要研究了贝类与藻类种群密度的关系,因此该生物科技小组探究的课题是贝类与藻类种群密度的影响。【答案】(1)捕食和竞争分解者(2)增加次生演替(3)减少(4)贝类对藻类种群密度的影响14【题文】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

12、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芦,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线虫蜱螨目弹尾目其他昆虫或小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薇甘菊入侵区1 890226123482 28715群落交错区1 198132991141 54315本土植物区1 084120143491 39614数量总计4 1724783652115 22644(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变化影响较大。(2)在该生

13、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的一系列变化称_。【解析】 (1)分析表格中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本土植物区可知: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个体数量变化影响较大。(2)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薇甘菊属于生产者,土壤中的小动物有的以其他小的生物作为食物则是消费者,有的利用土壤中的腐殖质,则是分解者。(3)薇甘菊入侵5年后,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而本土植物成

14、片枯萎死亡,主要是因为薇甘菊与本土植物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容易获胜,本土植物因光照不足而成片死亡。植物死亡以后的尸体被分解者利用,分解者的数量会大量增加。薇甘菊入侵后会引起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1)薇甘菊入侵区类群数个体数量(此处强调动物整体的变化趋势,不可答具体数值)(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光照不足(遮盖、竞争等不给分;必须强调光照,不是物种间的关系)分解者(或“土壤中小型动物”或“线虫和蜱螨类”)群落演替(次生演替)15【题文】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