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二政治《哲学下册》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5633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二政治《哲学下册》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二政治《哲学下册》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二政治《哲学下册》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二政治《哲学下册》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二政治《哲学下册》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二政治《哲学下册》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二政治《哲学下册》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下册期中复习,认识论部分,围绕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认识世界活动以及人改造世界(主要是实践)三大主题展开,体会人的本质、能力和力量。 中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重点是怎么办。 一、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是指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体现人的本质。 学X.科.KW,2、表现:要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1)认识世界角度-人能动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通常所说的“想”。 在认识世界中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而且借助思维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性

2、认识) 其二: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改造世界的角度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改造世界的活动。通常所说的“做”。 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的能动性表现在: 其一:人的改造世界活动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其二:人的改造世界活动具有创造性。突出表现在人类可以利用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说的精神、决心、意志、信念、态度等。 人的精神状态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对这些活动的导

3、向和选择、激发和抑制、控制与调节有巨大的影响。,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1、从认识世界的角度 2、从改造世界的角度 3、从精神的作用角度,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因此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好三个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正视客观条件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积累主观因素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产生积极效果,按客观规

4、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们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又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3、错误观点: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一定成功。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改变规律,因而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内容:客观条件始终制约主观能动性的

5、发挥,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人在客观条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分析条件、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更好地改造世界。 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两者有机结合。,主观因素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主观因素有哪些?其中对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主观因素:人的观念(重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验、知识、能力、方法、心理等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受立场(利益出发点)、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的影响。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认识的根本

6、任务,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构建知识体系 一、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不等于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用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二、感性认识为什么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认识的对象)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其次,从认识的水平和程度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更深刻;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尤其是真理、科学理论

7、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区别:现象是个别的、易逝的、表面的、人的感觉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必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因此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而任何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因此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借助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对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理解的误区,1、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 真象是指以肯定的方式或从正面如实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指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

8、象,都属于客观范畴。透过真象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但依据假象,也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2、假象就是错觉,错觉是假象 首先,二者的本质不同。假象属于客观范畴,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与真象相对,都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是事物本质的反映。错觉属于主观范畴,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表面现象、个别特性的错误的主观反映,是错误的感性认识。 其次,二者的产生原因不同。假象是由客观事物的实际条件造成的,根源于事物的本质;而错觉的产生即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假象掩盖事物的本质,但透过假象,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依据错觉,人们就会犯错误。,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9、(1)区别:含义不同。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形式不同。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反映事物。在认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联系:两者相互依存。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如果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不对这些感性素材进行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就实现不了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在人的认识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相

10、互交织在一起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解的四个误区,(1)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主观认

11、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是反映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感性认识是不可靠、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正确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必然都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况。因此,两者均有正误之分。,(3)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绝不是感性认识的简单、机械相加。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第一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前提,第二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关键。 (4)感性

12、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不同,但两者都是认识,都应来源于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坚持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一、真理与科学理论含义 1、含义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通常称为客观真理。 科学理论的含义:科学理论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按其内在逻辑而组成的理论体系,是真理的理论化、系统化。,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任何真理具有绝对性。因为凡是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谬误有严格的区别和

13、界限,其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这是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具有相对性。因为任何真理都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而人的认识会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以及客观事物本身发展过程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因此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一定阶段、一定范围、一定层次上事物的正确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及认识对象和能力的变化,认识必然要发展的,任何真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真理的相对性。,3、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关系,(1)不同点:内涵、外延不同 (2)共同点:来源相同实践;性质相同属意识,是第二性的主观的东西;本质相同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内在联系: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其

14、中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真理;把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形成理论;其中正确的理论(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称科学理论。,4、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1、原因:因为科学理论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2、要求:认真学习科学理论,使实践主体掌握科学理论的实质。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切实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三、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

15、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实现飞跃的两个条件: 第一: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种感性材料必须全面、真实。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条件。它要求我们要勇于、勤于实践。 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这是实现飞跃的关键。它要求我们要善于、勤于思考。学.科.,认识发展的规律,1、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要经过两次飞跃,若干次反复,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 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首先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也就是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第一次飞跃;然后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实现第二次飞跃,但这不是终结,往

16、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直至认识被实践证明正确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才算结束。,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也就是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的根本任务;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指导实践。这也正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伟大,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认识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并且只有通过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实现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从每个具体事物、每个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具体的认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的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总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完全正确认识所有事物,对每一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 从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