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4-2-6求索真理的经历2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3704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4-2-6求索真理的经历2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4-2-6求索真理的经历2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4-2-6求索真理的经历2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4-2-6求索真理的经历2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4-2-6求索真理的经历2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4-2-6求索真理的经历2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4-2-6求索真理的经历2课件 新人教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真理的属性,3.真理与谬误,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

2、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1.(2010全国卷)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 ) A尚未探测

3、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解答的能力。A说法错误。B观点正确,但未准确反映题意。材料中的“断言”实际上是一种预测,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诸实施的过程,C符合题意。D错误,建立在正确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才是可靠的。 答案:C,2(2010新课标全国卷)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

4、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 ) 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 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 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认识、实践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家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精确预测,说明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也说明经过实践检验,预测

5、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是正确的,当选。本身错误,理论作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同时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 答案:A,3(2010全国卷)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

6、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特征和真理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组织和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的能力。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体现了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同时也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当选。说法错误,应该是对已有理论进行辩证的否定。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故错误。选A。 答案:A,4(2010四川卷)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

7、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论中人的认识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正确判断能力,人类对气候的认识,从1898年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变化很大,因此,正确。项“认识是

8、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是错误的,人类认识是前进的。项否认了认识的任务,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人的认识等相关知识。 答案:A,5(2009全国卷)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 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A B C D 解析:错误,否认了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认识不完全随认识

9、对象的改变而改变,它可能超前可能滞后。错,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事物的变化。切题,故选B。 答案:B,6(2009淅江卷)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 B C D 解析:本题主

10、要考查对“冰川豹蛛”的认识过程,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有关原理,故选D。表述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表述错误。 答案:D,7(2010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

11、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解析:考生首先要明确答案范围是认识论的范畴,其次要仔细研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展示台”、“大学堂”、“助推器”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涉及的知识点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从“新驿站”我们可以得出认识具有无限性。最后,考生要把相关知识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

12、、“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8(2010福建卷)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

13、、“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 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形成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解析:本题以古今有关民本思想、典故和有关讲话为素材,体现了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问

14、考查哲学模块,知识点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解答是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变化作答。,答案: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

15、无限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9(2009江苏卷)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

16、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材料简答题,重点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认识的特征。通过不断研究,人们终于认识了这种病毒,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说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及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1.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比较:,2.有用即真理。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真理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它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在此意义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