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05895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掌握新闻的特点。 学会用新闻的形式反映生活。 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新闻是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受众最多的文体,它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新闻,广义,消息 通讯 报告文学,狭义,消息,1. 新闻的特点:,2. 结构:,针对性、及时性和真实性。,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新 闻 的 结 构,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

2、导语内容的具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 事实。,历史反思、不忘国耻(一)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整个香港地区。 香港被侵占,是中国近代受屈辱的一个历史缩影。南京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对中国人民形成的双重压迫,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华民族的危机。,反思历史(二)闻一多“七子之歌”,香 港

3、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显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骨肉,咽着我的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淘,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香港回归谈判: 1982年6月至1983年6月,英国提出继续统治香港,不肯归还,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的余地,我们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龙。如果在新中国成立48年后还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不能向世界交代。”邓小平又说:“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如果谈不成,中国

4、也要收回。” 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英国这时企图以主权换治权。对此,中国政府寸步不让,因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终于经过两年的谈判,两国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阅读全文,然后思考以下问题:,1、找出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并简单用语言概括。 2、把主体部分中记者们所选择用来作为报道和介绍新闻的材料找出来。,第一部分(1): -导语部分。 总写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香港,英国结束对香港 的殖民统治。,导语(第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 开,英国 对香港统治的结束。,主体(第211 段):以时间为 序,具体记叙告 别仪式。,别了不列颠尼亚 ,4:30 港督降旗,6:1

5、5 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式,7:45 “威尔士军营”降旗,0时左右 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40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4:40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场面一(2-4):,时间:4:30 地点:港督府。 末任港督彭定康降旗离府。,港都府,末任港督 彭定康,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 港督府的介绍 英军占领香港的历史介绍,新闻背景:,场面二(5-7),时间:6:15 地点:添马舰军营东面 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第二次降旗。,英王储查尔斯,英女王 依丽莎白二世,场面三(8-9):,时间:子夜时分。 易帜交接。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易帜交接,交接仪式实况,场面四(10):,时间:

6、零点40分 英人回国:英王储查尔斯及第28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回国。,第三部分(11):,与开头呼应,交代英 国在香港的统治背景。,精彩语段赏析,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从“1885年”“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殖民主义霸占我国领土时间之长。也说明香港回归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外观的详细

7、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港督府降旗仪式,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港岛第二次降旗仪式 爱德华舰长将米字旗插上港岛,历史今昔对比,有一种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着的理性”,更使得“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

8、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

9、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英国曾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了英国的统治,在中国香港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整体赏析,作为中国国

10、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庄重含蓄的语言,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

11、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在体裁的选择上,这篇获奖新闻是成功的。采写这样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最需要的是记者亲临其境,以见证人与目击者的身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纪实性报道。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写出实录性的现场短新闻,便是首要的选择。这篇获奖消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而是一

12、篇特写式的现场短新闻,它是香港主权回归、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一份简洁、真实的历史记录。它也是自年我国新闻界倡导现场短新闻以来,特别自年起现场短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以来,获奖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篇。,现场短新闻都是迅速而及时地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忠实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貌。这也就是说,现场短新闻与其它新闻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要用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别了,“不列

13、颠尼亚”的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善于捕捉香港主权回归、末任港督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里那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又像一个熟练的影视导演,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全文有个自然段,除了有两个为阐明与深化主题必不可少的背景段与一个转换角度的过渡段外,其余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本文的特色研讨,真实的再现性场景描写 历史的厚重感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材料的融合,魅力香港,实战演习:,根据对新闻的学习,请你以学校举行的体育艺术周活动为新闻报道材料,试写一篇100字以内的新闻。 写作要求:内容包括新闻的三要素(标题、导语和主体)。写完之后,同学们相互欣赏并指正。,祝愿香港明天 更 加 美 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