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章节课件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70481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章节课件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章节课件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章节课件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章节课件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章节课件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章节课件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章节课件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人教版(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章节课件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基础落实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 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1)背景:周朝王室衰微。 (2)目的: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支配其他诸 侯国。,(3)过程,齐桓公称霸:称霸条件是实行改革,以 “ ”为口号。标志事件是葵丘会盟。 晋楚争霸:晋文公称霸的标志是 , 公元前6世纪初称霸的是 。 吴越争霸:吴王 、越王 是春秋后 期的霸主,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 霸主。,尊王攘夷,城濮之战,楚庄王,阖闾,勾践,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背景: 和田氏代齐,标志着七雄争 霸的格局开始形成。,三家分晋,(2)过程,魏齐争霸:经过

2、与 , 魏国削弱。 秦国独霸:公元前260年,秦军在 中大胜赵军。,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战国前期卿大夫掌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 级势力发展,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便是例证。,细节点拨,3.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 (1)主要民族:中原有 族,北方有 、东 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 (2)融合的原因: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 了基础。,华夏,匈奴,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及: 时代的到 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的运用 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灌溉事业发展:著名水利工程有春秋

3、时 楚相 修的 ,战国蜀守李冰修的 ,水工郑国在秦修的 。 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逐 步推广,西汉时期普遍使用。,铁器,牛耕,孙叔敖,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细节点拨,2.手工业 (1)冶铸业有划时代的发展,发明了 技术;(2)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的创造,出 现 新技术和雕铸艺术;(3)漆工艺有新成 就,战国出现 技术;(4)煮盐业、酿酒业有 较大发展,已能用曲造酒;(5)出现了关于手工 业工艺的专著 。 我国的铁器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春秋 时期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 用范围扩大,西汉时期,我国中原地区普遍使用 铁制农具。,铸铁柔化处,理,金银错,夹纻,考工记,知识联系

4、,3.商业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 流;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 中心。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的瓦解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 革的根本原因。 时期,铁器的出现和使 用范围扩大,标志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的使用和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 力的一场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是 瓦解的根 本因素。,商业,春秋战国,牛耕,井田制,(2)瓦解的过程:首先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 私田的出现;其次是私田主人改变 方式, 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社会的剥削方式;最后是各 诸侯国为增加收入,实行赋税制度改革,以法律的 形式肯定了私田的合法

5、性,促使土地 向土地 私有制转变,井田制最终瓦解。 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 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奴隶主土 地国有制开始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剥削,封建,国有制,本质认识,(3)典型事件:齐国管仲的“ ”,鲁国 的“ ”,秦国商鞅变法中的“为田开阡陌封 疆”。 教材中春秋时期变革是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未改变社会性质;战国时期的变革是地 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理解升华,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的 制,已大 部分被封建的 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 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和原来奴隶主贵族 顽固势力的矛

6、盾也越来越深,纷纷要求在政治上 进行改革,废除 的特权,发展封建经 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主要变法改革活动: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 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影响:新的 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土地国有,土地私有,奴隶主贵族,封建,归纳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两 个显著趋势:一是由分裂走向统一,二是由奴隶制 瓦解到封建制的确立。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 的先后顺序应是:铁器、牛耕的推广私田出现 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各国赋税改革及封建土地所有 制各国变法封建土地制度确立。,随手一练 1.史载:“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 载书而

7、不歃血。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 后,言归于好。”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的目 的是 ( )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 B.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 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 D.维护小国的经济利益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虽然齐桓公会盟也有 协调诸侯国间争端和矛盾的作用,但并不是其主 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控制诸侯,提高齐国的地 位。,A,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次垦荒的高潮,下 列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根源是农用动力的革命 B.使井田数量大大增多 C.使新赋税制度得以产生 D.使封建剥削广泛推行 解析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人们在井 田之外大量垦荒,使“私田”增多,而不是井田 数量

8、增多,故B项错误。在此背景下,鲁国实行了 新的赋税制度“初税亩”,在私田上实行封 建地租的剥削方式。,B,3.商鞅变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中对 社会转型作用最大的变法内容是 (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 C.废分封,行县制 D.“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解析 四个备选项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其中废 井田,开阡陌,使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被废 除,封建的土地私有制确立,使社会由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转变。,B,重点精讲 1.如何认识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战争,都以“尊王攘 夷”为号召,其实质在于相互兼并,扩张领土, 掠夺财富,给人民带来了

9、沉重灾难,是奴隶主之 间的掠夺战争。传统所说的“春秋无义战”并不 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争霸战争也有其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 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第二,以 “攘夷”为号召,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掳 掠,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 霸主都曾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 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第四,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势 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第五,争霸战争 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 建制度的产生。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 国奴隶制瓦

10、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 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 民族融合的加强等创造了条件。,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解除了生产力 发展的枷锁,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调动 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推动 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2)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特别 重视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重农抑商的政 策、小农生产的组织形式都是这个特定历史时期 的产物。 (3)当时冶铁业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生产 经验的积累等因素,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起着 重要的推动作用。,特点:(1)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农业

11、上牛耕和 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手工 业中的各个行业也都出现了技术革新,推动了手工 业的进一步发展。 (2)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农业方面,井田制下的 集体耕作方式瓦解,而代之以个体农业为特征的封 建小农经济;手工业方面,奴隶社会“工商食官” 的局面被打破,个体手工业作坊和商人开始大量涌 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土地制度的巨大变革。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度逐渐瓦解,代之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 式的产生。,3.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何异同? 不同之处:(1)目的:春秋改革是奴隶主为了 建立霸业;战国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 封建制度,建立并巩固本阶级的

12、专政。 (2)性质:春秋改革基本上属于维护奴隶主统 治的富国强兵改革;战国变法是确立封建制度 的改革。 (3)内容:春秋改革侧重于经济、军事方面, 特别是赋税制度的变革;战国变法内容广泛,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进行了改革,特别是确 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县制,实行集权政治。,(4)结果: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没有实现新 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都是奴 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期的变法都发展了封 建地主经济,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用封建 制取代了奴隶制。 相同之处:(1)背景:都是由奴隶制经济基础瓦解 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决定的。 (2)内容:都涉及税制改革和军政方面的内

13、容。,4.商鞅变法的特点 (1)变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实现了社会性质的 变化。商鞅变法中实施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 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土地的措施使以土地私有 制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确立。 (2)商鞅变法废除旧制度,取消了旧贵族的一些 特权,所以遭到了旧贵族的反对,他本人也被旧 贵族处死,但由于其实施的新制度顺应了历史发 展潮流,取得了明显成就,因此新法得以保留。 (3)变法中全面贯彻了法家的治国主张,带有明 显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特征,也体现了严刑 峻法的治国理念。 (4)变法中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5.正确认识商鞅变法的重农抑商政策 (1)积极方面: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私 有制经济

14、;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 有利于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经济和综合实力; 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方面:不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抑 商与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 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封建社会后期,这种思想 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导致地主阶级兼并土 地现象严重,对封建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命题探究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都江堰与汶川大地震 都江堰工程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2008年汶 川大地震使都江堰市受到地震破坏,都江堰是此次 距离震中最近的地区之一,据都江堰景区工作人员 介绍,未发现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损的迹象。,尝试命题1 2008年5月12日,四川 汶

15、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但世界 文化遗产都江堰的堰体基本 保存完好,并未受到严重破坏,这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右上图为“都江堰”照 片)这一水利工程从修建至今已经有 ( ) A.1 000多年的历史 B.2 000多年的历史 C.3 000多年的历史 D.4 000多年的历史,B,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 高考命题以主干重点知识为主要考查点。本讲重 点内容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要 注意从这些变革的背景、内容、性质、作用、比较 等角度去思考命题。 尝试命题2 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 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 面反映中国古代 ( ) 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16、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 B. C. D.,解析根据字面意思,从商业发展角度可知,反映的 是商业交流的频繁,商人往来奔波,故正确; 秦在西面,楚在长江地带,因此正确,表述错 误。 答案 A,视角三 关注新史观 从农耕文明看牛郎织女(注:男耕女织)的美妙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山东沂源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这是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 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 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 合;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其发展的后期, 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尝试命题3 沂源县大贤山有座织女洞,织女洞恰恰 与山下的牛郎官庄村遥遥相对,而中间所隔的正 是与银河谐音的“沂河”。“在天成象,在地成 形”奇观的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