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四专题教学建议课件 苏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69784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四专题教学建议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四专题教学建议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四专题教学建议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四专题教学建议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四专题教学建议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四专题教学建议课件 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四专题教学建议课件 苏教版必修4(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文及必修四 “落笔惊风雨” “走进语言现场” 教学建议,第一部分 古诗文教学建议,例1:大师的翻译 高余冠之岌岌兮,加高又加高我的帽子啊, 长余佩之陆离。 再加长又加长我的佩带。 芳与泽其杂糅兮,芳香与污浊杂糅在一起啊, 唯昭质其犹未亏。惟独我清白的本质没有亏损。 例2:孩子的作业,引子:两则案例,面上的情况:,“八字宪法”: “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钱梦龙 ) “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材编注解,教师讲注解,学生背注解,考试考注解。 正面的结果:学生读懂字面意思,排除语言障碍。 负面的结果:阅读兴趣低迷,鉴赏能力低下,文化品位低俗。,(一)古诗文的性质定位,用古代汉语记录的以文章式样体现

2、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 用古代汉语记录的:虚词以语气为中心;实词以语义为中心;句法以语序为中心. 以文章式样体现的:史事传记、诸子散文、传奇小说、游记小品、政论辩说、诗词散曲、骈文辞赋、书信公牍、序跋赠言. 中国古代文化的:(见文言文样章说明表一),(二)古诗文教学内容的几个层面,案例3:众说纷纭教劝学 很多教材都选劝学,有的题下标注“荀子”,有的则是荀子,何者正确? 上网搜集资料,探究“风雨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龙到底生活在哪里”“蛇鳝到底会不会做穴” 荀子主张“性本恶”三字经却说“人之初,性本善”,哪种说法更有道理? 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论语:“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

3、思则罔”同是儒家,见解歧异,为什么,何者对?,思考:从低到高,能否框定几个层面?,结论:,三者地位同等,不可偏废; 三者循序渐进,渐次提高; 三者角度不同,目标一致; 三者有机融合,不可割裂; 在目前情形下,适当强化第三层面的教学。,(三)古诗文教学的几个切入点,专家说法: “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的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份量的文言文,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朱自清经典常谈) “定篇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的经典作品。”(王荣生语文课程教学论,案例4:生命的金色之树常青,布鲁纳当学生时,曾选修了理查德的课,其中的一次

4、经历使他终身感怀:那一次,黑板上只有两行字:“理论是灰色的,生命的金色之树常青。”“整整三个星期,我们学这两行诗,用古典的和浪漫的观点去想象,和探索过这两种生活方式的评论家一起探究;我们还被迫阅读了歌德的那本与此诗句有关的但写得很糟的剧本托夸图塔索。在理查德独自一人讲的时候,师生常常处于一种相互问答的状态。为了这十多个字的诗句,我们学了三周。这是一种对照式的正确的阅读方法;结果我的收获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了这十多个字。”,本人理解:,“定篇释义”:基本典籍;代表经典;成长必读;权威解释。 “理想读者”:一定基础;取向正确;方法对路。 “权威阐释”:自成一派的;广泛基础的;时间考验的。 “

5、模仿结构”:“按照历史和文化已建立的优秀标准,掌握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八面来风”:一是相关材料的多元化,;二是中心辐辏性。;三是活动多样性。,切入点之一:文字层面,案例5:黄厚江教“也”子。 汉字是象形的 :实词教学是基础; 汉语富有音乐性 :朗诵教学是关键; 汉语是一种文化系统 :涵泳体味是重点; “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大槐论文偶记),切入点之二:章法体式层面,史事传记类:在春秋笔法中见证历史的波澜和传主的人格 诸子散文类:在神奇想象和飞扬文采中领略逻辑和思想的魅力 传奇小

6、说类:在曲折的情节中把握人物鲜活的性格 游记小品类:在优美生动的语言中感受秀丽山水名士情怀 政论辩说类:在严密的论证中体会文人的入世精神和思想锋芒 诗词散曲类:在古典的意境与和谐的节奏中把握诗人的心灵律动 骈文辞赋类:在铺彩chi文、体物写志的形式中鉴赏作者文采和情思 古代戏曲类:在矛盾巧合的冲突和雅俗共赏的语言中见识风土人情和世俗价值 书信公牍类:在得体言辞和真诚达意的张力中感受交际的艺术 序跋赠言类:在客观的叙述和简明的评介中窥察主客著文的意图,与章法体式相关的常见的鉴赏点,意象 意境 典故 气韵 音律 节奏 文化场景,中国古诗文十大文化场景,文人登高(登高) 名士悲秋(秋声赋) 闺妇思亲

7、(声声慢) 客子羁愁 好友惜别(雨霖铃、琵琶行) 官宦感时(虞美人) 时人怀古 武士戍边 幽人归隐 雅士聚会(滕王阁序),切入点之三:文化层面(样章第二表),智慧源头、思想星空 英雄背影、战争风云 淑世情怀、治国方略 文人性情、名士雅趣 人间亲情、传统人伦 教学设计 -境由心生:探释古代文人“悲秋”的文化母题,第二部分 “落笔惊风雨”教学建议,(板块一)“诗从肺腑出” 【课时安排】 蜀道难1课时,登高和锦瑟1课时,琵琶行2课时 【教学建议】 蜀道难: 1、通过诵读领悟雄奇豪放的诗歌风格、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以及参差错落的语言特色。 2、不必细究该诗的命意和寄托。唐诗援:然细观此诗,定为明皇幸蜀而

8、作。,蜀道难相关资料:,“篇中三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三叹也,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创格也。” 唐音申体 “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增订唐诗摘抄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温,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本事诗,登高,熟读成诵。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懂此体格,有助背诵。 理解阔大苍茫的秋景表现人生孤独与内心苍凉。 秋景 风急句:人生渺小感,渚清句:凄清感,无边句:凋零感,不尽句:消逝感。 悲情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

9、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登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艰难:催人老也,潦倒:借酒杯浇块垒也。 “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 仅为评点,莫作翻译。,锦瑟,熟读成诵。 罗列诸家说法,初步理解“诗无达诂”。 体味作者用风格接近的意象群相互作用、相互映照,表达迷惘、惆怅、温暖、无端、伤感、朦胧等情绪。 课外参阅王蒙的三篇文评。,锦瑟主旨相关资料,中山诗话认为是“爱情诗”,锦瑟“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 缃素杂记认为是“咏物诗”:“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 义门读书记则认为是“悼亡诗”:“

10、旨趣晓然,何事纷纷附会乎”; 唐诗笺注认为是“感怀诗”:“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 隋唐史则认为是“政治诗”:“余颇疑此诗是伤唐室之残破,与恋爱无涉。”,琵琶行并序,诵读:熟读并背诵诗中名句。 鉴赏:需在对全诗有整体把握(叙事本末和抒情脉络)后重点鉴赏月色描写和音乐描写。 品味:所叙之事、所写之境(景)、所见之人、所闻之声,所发之慨,所兴之悲。 “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也。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唐宋诗醇,【补充说明】 熟读成诵是首要目标,宁愿熟读成诵而对诗意不甚了了,也不能句句翻译而不会背诵。应该保证学生有诵读的时间。 一般了解

11、有关作家作品及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常识。通过教师示范诗歌的一般鉴赏方法,从而尝试运用诵读法、点评法和引证法对作品进行鉴赏 通过从音韵节奏的诵读、语言意象的理解进而体会诗人情怀,较深地认识“诗言志、歌咏言”传统。,(板块二)“词别是一家”,【课时安排】 分课教学法:虞美人蝶恋花1教时,雨霖铃1教时,声声慢1教时. 专题讲座法:3教时,穿插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 【教学建议】 对词的流派和表达功能要做一简单的介绍,婉约豪放乃是相对而言。至于词的体式不必作系统讲解。 背景介绍做到知人论世、反复诵读体会声调韵律、鉴赏意象品味情景交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词别是一家”专题讲座法要点,诗“言志”

12、,词“言情”。词在表达人物的情感世界和细腻的情绪变化上有独特的艺术手段,因此,词别有一种感人的力量。“悲欢一例付歌吟,乐既沉酣痛亦深。莫道后先风格异,真情无改是词心。”(叶嘉莹) 词与身世和性情相关。“凭栏无限旧江山,叹息东流水不还。小令能传家国恨,不教词境囿花间。” (叶嘉莹)李煜词与身世有关。“诗人何必命终穷,节物移人语自工。细草愁烟花怯露,金凤叶叶坠梧桐。” (叶嘉莹)晏殊词与性情有关。,“词别是一家”专题讲座法要点,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官;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

13、义?非长歌何以聘其情?钟荣诗品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荣诗品序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词的音乐性。 叶嘉莹言柳词长处有二:其一为声律之美,其一为铺叙之详。声律之美,是因为敢于和善于俗曲慢词的乐调。 叶梦得避暑录话:为举子是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叠词运用和入声字的运用富有创造性。声声慢的韵脚原是平声韵的,调子相应较舒缓,改用入声字,屡用叠字和双声字,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切。,词的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 李煜的东流之水和故国之思:浪淘沙: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乌夜啼:自

14、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皆为词中警句,其滔滔滚滚,长留不反,绵绵不绝之意象,哀思极深,无奈极深,沉痛极深,但又有雄放之致、气象之阔,眼界之大。 晏殊独立西风,翘首高楼、遥望天涯的形象和锦书难寄的失落。 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之情景和别之留恋,暮霭沉沉楚天阔之壮境和人之孤单,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清景和情之无依。 李清照的故雁南飞、黄花堆积、梧桐秋雨之经典场景和慵懒之态绵邈之思感伤之情,长调的赋体特征和叙事抒情写景的协调性。吴小如认为词为诗之余应指小令,至于慢词,就字数就比律诗和绝句多出一倍到几倍,实为赋之余。 柳永雨霖铃当为恨别赋。铺叙之详,与赋无异。首三句写送别之秋景,都门三句写

15、送别之地点,执手两句写送别之细节,客情之凄凉,风景之凄幽,怀人之绵邈,皆在杨柳岸七字当中。,李清照声声慢当为悲秋赋。 李清照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乍暖两句,言气候不定之可伤,三杯两句,言晓风逼人之可伤,雁过两句,言雁声入耳之可伤,满地两句,言懒摘黄花之可伤,守着两句,言日长难黑之可伤,梧桐两句,言雨滴梧桐之可伤,这次第,总束六层可伤之事之境。唐圭璋唐宋词简析,(板块三)“文以气为主”,【课时安排】 3至4教时,滕王阁并序2至3教时,秋声赋1教时。 【教学案例】 滕王阁并序 【教学建议】 有关作家作品的常

16、识,“骈体文”和“赋”的文体常识特点一般性了解即可。 文中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只要积累典型的常用的几个即可。赋体文章的教学要排解学生由于文字和典故对文本理解造成的障碍,但不能把字句理解和翻译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留出足够的时间诵读。通过吟诵涵泳,品味作品的美妙意境和气韵。 气韵的理解:滕王阁并序的通篇整句、押韵合辙和秋声赋整散相间、多用虚词造成的韵味;王勃渴望用世的抱负和文人失意的心态,欧阳修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王勃用华丽词藻铺陈出来的美景和欧阳修具体可感的形色词语写出的秋声。 条件许可,可举些例句鉴赏骈体文章的美感(词美、景美、情美)。 条件许可,可探究古代文人面对自然胜景而产生的人生感怀。,【写作实践】 案例1:文学艺术再牵手(话题作文T型台,宁波 廖忠) 案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