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9334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单元知识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学习,要确立“一个核心”、抓住“两个方面”、注意“三个阶段”。“一个核心”是指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个方面”是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三个阶段”是指过渡时期(19491956)、20年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于“过渡时期”的学习,要注意“成就”,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分析。生产力方面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生产关系方面主要表现在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对于20年探索时期的学习要从

2、“成就”和“失误”两个方面归纳,并能够正确分析“成就”和“失误”的原因。“改革开放时期”是学习的重点,可以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专题归纳知识。“对内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对外开放”的学习要注意抓住“渐进性”的特点,形成“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清晰线索。【方法技巧】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理解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改变。一方面要广泛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经济现象和社会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

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 经验教训。【重点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导】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思】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与框架。预习案【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多年战

4、争的破坏(2)结果:经过 三 年时间, 工农业生产 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国家开展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时间:19531957年。(3)内容:优先发展 重工业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改造。(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基础 。【易错辨析】“一五”计划完成实现工业化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工业化。通过

5、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三大改造(1953-1956)(1)过程:a.农业:农民参加 农业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b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知识点拨】全面、准备地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一化三改”,“一化”即工业化,“三改”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工业化与社会

6、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互相促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内容: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探索

7、三面红旗(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表现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 原因忽视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危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产下降严重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三)八字方针(1960年)(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8、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思维点悟】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提示:当时人们是以急于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心态、高涨的热情和高昂的积极性投入建设的,但忽视了客观实际和经济规律。【知识点拨】“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9、(2)调整:(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易错辨析】国民经济劫难经济停滞19661976年,由于“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爆发,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但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主持下,国民经济并未完全停滞,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探究案主题一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材料二 请分析:1.材料一说明什么问题

10、?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提示: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基础薄弱。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析“一五”计划的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原因。提示:(1)东北矿产资源丰富。(2)交通方便。(3)工业基础好。(4)与苏联接壤,易于接受苏联的帮助。3.材料二的两幅图片说明什么问题?对中国有何重要影响?提示:说明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 会主义公有制。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探究二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一历史Ls BX2- 04-01-17宜春中学历史学科必修2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案编写人:易利平 审核人:高一历史组 时间:2014-03-01 年级_班级 _组名 _姓名_ 请分析:1.图一与图二中的“社”各指什么?提示:图一中的“社”是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图二中的“社”指1958年后建立的人民公社。2.造成图三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一局面党和政府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提示: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开展大炼钢铁运动,使工业总产值上升较快;同时,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超越了农村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造成农业生产下降。“大跃进”和人

12、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措施:1960年冬,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图四所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如何?有何教训?提示:概况:“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大多数地方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建设受到 严重干扰和破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高。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探究三:从建国后50年代到70年代的探索中你得出哪些教训?1、经济建设必须以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跃进的经验教训)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3、正确分析国内社会主

13、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民主与法制(文革的经验教训)【议】小组合作,议疑解惑【展】教师提问,学生展示思索、议论的结果【评】结合学生回答,给予适当纠正、点评【检】达标检测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D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C.私有化 D.公私合营【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1953年,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最初采取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2、 观

14、察下面柱状图,图中数据的变化表明(D)A.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选D。观察柱状图,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私营经济所占比例比较少,并逐渐减少,说明我国正处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故选D。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 )A.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D.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1956年,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A正确。B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C是指“大跃进”运动,D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任务。4、阅读下面的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B)农业轻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