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历史考点回扣即高考模拟训练(四)(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7289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历史考点回扣即高考模拟训练(四)(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历史考点回扣即高考模拟训练(四)(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历史考点回扣即高考模拟训练(四)(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历史考点回扣即高考模拟训练(四)(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历史考点回扣即高考模拟训练(四)(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历史考点回扣即高考模拟训练(四)(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历史考点回扣即高考模拟训练(四)(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历史考点回扣即高考模拟训练(四)(含解析)13殷商甲骨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卜辞可被视为原始形态的农事诗 B说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强C卜辞反映出古代生产力低下 D卜辞中文字与现代汉字非常接近【答案】D【解析】考点:商代的卜辞。商代甲骨文大都是象形文字,于今天的汉字差别很大,因此D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对天气的关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因此ABC项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本题的要求。14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脱胎于西汉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的。二者的渊源关系表现在A体现才能惟上的

2、原则 B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C体现程序公平的原则 D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答案】B【解析】考点:选官用官制度。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比较了科举制和察举制。察举制是依据孝和廉进行自下而上的推荐,而科举制是通过考试来进行人才选拔,都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故选B。1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此时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答案】C【解析】考点:宋代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宋代商人只要向政府交一定的税金,政府就允许商人把盐铁等货物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3、,所以答案选择C项。A项为错误项,B项与材料内容相反,D项不符合我国古代史实。16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A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C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答案】C【解析】考点: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材料“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看出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是自然地和以需要为基础的,但是中国对西方文

4、化的吸收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转型与嬗变”,故选C。171832年,英国规定:从前由“衰落选区”在下院充任的席位一律取消,把这些席位给予一些直到那时还未被允许派遣代表与议会的新兴大城市。选举权推广到了那些拥有一定数额的财产或缴纳一定数额的租税的人。这一规定对英国政治的突出影响是A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B扩大了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C议会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D完全剥夺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答案】A【解析】考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时英国的议会改革。这次改革是因为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进而要求掌握国家政权。从其结果看,“新兴大城市” 和“那些拥有一定数额的财产或缴纳一定数额

5、的租税的人”,即新兴资产阶段获得了实际的政治利益。B、D 两项材料中不能反映,C 是早就存在的现象。18国民党正规军进入上海前,首先到上海的是属于军统系统的忠义救国军。接下去就是“鸡鹰满天飞,饿虎就地滚”,前者是指由重庆乘飞机前来的接收大员,后者是指原来潜伏上海而此时公开出面趁火打劫的“地下工作人员”。上海市民痛心疾首地问道:“难道这就是天亮了吗?”材料所述这一现象发生的背景是A国民革命时期北伐部队进入上海 B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C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进驻上海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逼近上海【答案】C【解析】考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前者是指由重

6、庆乘飞机前来的接收大员,后者是指原来潜伏上海而此时公开出面趁火打劫的地下工作人员”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进驻上海。所以答案选C。19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提到,“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改变的表现有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实行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A B C D【答案】C【解析】考点:斯大林体制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完全的否定了新经济政策中的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的思想,因此项错误

7、,排除该项故选C。20据统计,1997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在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材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C更多开放农助产品收购价格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分析题干材料1997年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社会商品零售”“工业品出厂价”三个领域国家定价比重较1978年有大幅度的下降,可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强,故选B。21“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

8、六十年代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他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材料中“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是指A师夷制夷 B洋务运动 C维新改良 D清末新政【答案】B【解析】考点:洋务运动。由材料中的“一个王朝”可知是指的清王朝,根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推知应该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为洋务运动。 22民国初年,“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革命派的力量迅速壮大 B法制法规的健全C出于对民主政治的渴望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答案】C【解析】考点:辛亥革命。首先可以看出D项错误,因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民

9、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所以D是错误的,而根据材料表述:“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正是议会政治所允许的,因此C项是正确的。而A、B两项材料中并未涉及。38(24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研究角度一:古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果公民大会通过了某项议案那么这一议案就成为所有公民必须遵循和执行的法律。其中的一些重要法律要委托大会秘书刻碑存证。碑文的开头必然是“议事会和人民决议”或仅仅是“人民决议”雅典民主政权机关的运作机制和操作程序,以及不同构成单位之间的整合关系正是依赖这些法律才得以存在和运

10、行的。 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1)材料中的“人民决议”说明了什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政权机构有哪些?它们的存在和运行靠什么来维系?(5分)研究角度二:各具特色的民主政体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 共产党宣言(2)材料中“独占的政治统治”指的是什么?简述英国资产阶级为确立和巩固“独占的政治统治”的途径。(6分)研究角度三:法制化与民主进程 材料一 联邦宪法(指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

11、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马克壶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谈到1787年宪法时说:“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3)上述两则材料如何看待1787年宪法?结合所学阐明其依据。(6分) 研究角度四:“旧邦改造”与“人民当家作主”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着“旧邦改造”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创了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局面。(4)列举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旧邦改造”方面的实践。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特点。(7分)【答案】【解析】考点:民主政治建设。

12、(1)决议由“人民”做出反应了人民主权的思想。雅典民主制的机构有三个大的部分构成,分别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构成。此外还有一些小的性质和军事机构。这些可以依据教材直接进行分析。这些机构的运作都是依据法律来进行的。(2)从材料“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可以看出这是在英国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权。第二问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发展的过程,可以从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1832年议会改革进行分析。(3)从材料“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分析1787年宪法。这种认识的依据可以从1787年宪法的内容

13、进行分析。(4)第一问要从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后的一系列的举措进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和特点可以从教材直接进行回答。 39(22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广绰庞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文明交流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6世纪以前是“东学西传”,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第二阶段:16世纪以后是“西学东渐”。 材料二 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文明交往史上的诸多绚丽篇章,和平与暴力是两种基本的交往形式。 材料三 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历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文明交往是人类交往的文

14、明化过程。文明交往是对自己文明的自首、欣赏和对异已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多元文明的共存和交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李翠玉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学西传”阶段中国传到西方的“物态文化”的三项代表?并概括这一阶段中西文明交往的主要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特点,简要论述近代文明交往在促进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7分)(3)有人认为文明交往中和平比暴力好,也有人认为暴力比和平来得快。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6分) (4)以材料三所论述的意义为出发点,对不同文明的交往提几点建议。(3分)【

15、答案】 【解析】考点:东西方交往。(1)18世纪左右,东方文化大量的进入的西方,比如中国的物质文明和儒家思想等。可以依此进行列举相关内容。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也是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进行,主要是物态文化上。(2)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进行救亡成为了当务之急。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3)很明显,材料中二者的说法都是片面的,文明之间的交往是要充分的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动荡和稳定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具体的分析。(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4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 材料二 采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以施公明正大的政治时,民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