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一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一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十一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历史条件政治上: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救国主张,但在社会现实面前不断碰壁。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依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理论上:孙中山坚持不懈的进行革命实践,并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三民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具体含义地位相互关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革命)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前提同盟会纲领是三民主义的理论来
2、源,三民主义是对同盟会纲领的理论概括。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核定全国地价,国民共享增涨地价是实现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3)评价进步性: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是孙中山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三民主义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平均地权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真正解决农民迫切要求获
3、得土地的愿望,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这就决定了三民主义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4)实践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5)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背景: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决定寻找新的出路;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同孙中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国内各
4、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作用: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2毛泽东思想(1)形成过程发端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极为关注。先后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5、形成时期:井冈山时期。标志是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以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主要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熟时期:延安时期。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主要著作: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这些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进行了系统论述。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标志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内容: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6、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主要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深远影响革命实践方面:在毛泽东思想的引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在理论方面: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
7、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邓小平理论(1)形成过程(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伟大起点;(3)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4)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的概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
8、内容;(5)1992年的南方谈话(重点掌握:“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完整体系;(6)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并写入党纲。(2)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创造性构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些内容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3)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4)深远影响实践方面: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改革开
9、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迅速提高,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理论方面: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伟大旗帜。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形成过程2000年2月,江泽民提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2)主要内容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
10、互联系,相互促进。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评价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点拨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
11、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通过三大改造,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点拨“三大理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解决的重大
12、问题: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民主义解决的问题: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三者共同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3)作用: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