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624359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落实,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 设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通商,口岸,(2) 概况,衣:城市百姓穿“洋布”、“洋装”, 辛亥革命后, 装受欢迎。 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 出现 ,人们吃西餐、面包,喝 咖啡。 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 西合璧的豪宅。,中山,西餐馆,2.近代风俗习惯的变迁 (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 ”、 “ ”,改革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 ”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时期

2、,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 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3.农村的社会生活 (1)农村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2)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 重点讲解 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首先,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 影响早,也较为深入。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 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 想的影响较小,而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再 次,这些地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 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

3、 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计划供应。,劳动就业,票证,2.改革开放以来 (1)吃:1987年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 (2)穿:着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颜色从 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人均居住面积大大提高。 (4)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注重 、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菜篮子工程,灰蓝色调,安居工,程,环保,特别提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和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由于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

4、产力,我国的经济发 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极大 的改善;其次,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不断调整经济 发展政策,制定了正确的社会发展纲要,特别是作 出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 高;第三,全国各族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建设祖 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不同时代都涌现出许多劳 动模范。,练习1 “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 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将该巡士的油 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 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去,众始散去。”材料反 映了 ( ) A.复辟帝制逆流开始抬头 B.官绅小吏对于剪辫持观望态度 C.政府严格推行剪辫的措施 D.下层劳动人

5、民对剪辫非常支持,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剪辫子的事情。从材料 中可以看出,它和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没有关 系,故A排除;“请宽假一天”说明推行剪辫的措施 不是很严格,故C排除;从岗警被人逼着剪辫子的情 况看,下层人民对剪辫不是很支持,故排除D。材料 中可以看出官绅小吏对于剪辫持观望态度,故选B。 答案 B,练习2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信用卡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下图,其原因包括 ( ) 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变革 信用卡快捷方便 对外经济交流的需要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强调“信用卡逐渐进入人们的

6、日常生活”,是社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是信用卡自身特点影响的产物。绝不是专门应对“对外经济交流”。,C,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1.铁路交通 (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 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奠定。 (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 、兰新等铁路。 (5)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到“九 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 位,世界第四位。,胥各,庄,宝成,一,(6)机车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 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交通 (

7、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等大城市。 (2)外国近代 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陆续 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 制造厂,建立起 比较稠密的公路网。,上海,筑路,汽车,(二)水运与航空 1.水上交通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 。 (2)19世纪70年代初, 的成立,首次 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3)新中国成立后,由 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 业获得较快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 。,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国家,萎缩,2.民用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

8、国首条航线北京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后,民航业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冯如,天津,难点突破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 新的科技成就;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 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萌发,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 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 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使中国交通方式发生 质的变化。,(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1)电报,19世纪70年代, 电报公司把 电报线架设

9、到上海,建立第一个 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 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 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 设立电话公司。 20世纪初,在 开办第一个电 话局,但发展缓慢。,丹麦,台湾,上海,南京,2.新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改革开放以来, 快速发展。 3.影响 (1)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2)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和生活方式。,电讯产业,思想观念,练习3 中国的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 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了 ( )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我国对

10、外 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题 干材料涉及到我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其 中,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反映了列强 侵略加深,而磁悬浮列车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同 时近代的被迫开放与今天真正的开放是有区别的, 因此不符合题意。 答案 D,练习4 1881年底,有人赋诗赞扬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诗中的通讯手段应是 ( ) A.有线电报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话 D.无线电话,A,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

11、繁荣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创办报 刊,比较著名的有 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 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中国人 自办的报刊。 (3)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办的报刊多反映社会 思潮。 (4)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 展开论战。 (5)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 力宣传 。,中国丛报,70,民主科学思想,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 、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 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 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 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报刊内容也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以来 报

12、刊业恢复生机,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的 宣传作用外,各种 、 报刊纷纷创办。,新华日,报,人民日报,专业性,娱乐性,(二)影视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1905年, 首映,标志着中国电影 事业的起步。 (2)1931年, ,结束了中国电影 无声的历史。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成为中国电影 的主流。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 的影片。电影 的插曲即义勇军进 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建国后,反映 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 影上演。 (5)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 代。,定军山,歌女红牡丹,左翼思潮,渔光曲,风云儿女,工农生活,2.电视事业 (1) 年,北京电视台

13、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1958,(三)互联网的兴起 1.产生与发展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2)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年中国正 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 ”。 (2)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994,第四媒介,3.影响 (1)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2)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3)不仅改变了人们的 ,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14、,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生活方式,理解升华 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社会 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旧社会 在社会生活方面存在着继承和发展,但也有着天壤 之别,表现出沧海桑田的历史面貌。中国近现代社 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表现和结果。,练习5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 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 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 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 的是 (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调动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电影事业1905年起步,材料

15、作者在1909年的文章中所描述的是电影,正是电影 使人们“开眼界”。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晚得多, 1958年,中国电视事业才诞生。,B,练习6 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 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两 幅图表分析,反映出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发生 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人 们的生活,也反映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但目前互联网还不可能替代其他信息传媒,而且材 料中没有体现该项信息。,C,考点综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重大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主要经历了四次重大变 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第一次大 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 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 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二次大的变化 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 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