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二中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9831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二中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二中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二中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二中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二中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二中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二中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城二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1.11一、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25题50分)1、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是( )科举制产生与发展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租佃关系出现 文学、艺术等方面世俗文化兴起ABCD2、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 )A为了监察地方 B为了

2、地方自治的方便C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3、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组织)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有误的是( )A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B民主共和观念传播C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D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4、“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这段文字应出自( )A警告青年 B文学改良

3、刍议C文学革命论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5、竺可桢先生曾经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波动画了一个曲线图,而文化的变化也随着这个曲线而变化。一个一个地方突然变得很冷的时候,饥荒、干旱、水灾等就会频繁发生,这里也就往往容易发生改朝换代。据此推断,下列分析哪个比较不合理( )A气候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B研究历史时要注意考虑当时的地理环境因素C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气温太低,冻死了很多人D唐朝的盛世局面的出现时当时的气温可能比较适中6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经济繁荣,文化发达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

4、的巨大影响D王权的自我神化7、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C限制土地兼并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8、“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予,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予,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成为当时

5、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 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A B C D9、希罗多德在雅典政治中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反映材料所说的变化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C伯里克利统治前期的改革 D伯里克利统治后期的改革10、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劳动力短缺 D生产能力11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

6、包括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深刻存在明清曾经长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 ( )A B C D 122010年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右图)。(“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西周分封制当时的冶铸业秦朝郡县制隶书的特点( ) A B C D1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

7、”、“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14. 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该碑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A B C D15.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黄宗羲对

8、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 B. C. D.16.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17.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9、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18.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1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早期殖民活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东方的政治制度西传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市场为欧洲手工工场掳掠了大量劳动力( )A B C D2016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

10、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21、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22官营手工业直到明

11、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手工作坊生产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主要是为中外市场生产精美商品( )A B C D23“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中描绘的城市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元朝24、陈独秀在1915年说:“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这表明他( )A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 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D彻底反对君主专制25.孟德斯鸠说:

12、“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第卷(非选择题 共50分)26、(14分)近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许多国家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并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1601年,英国通过著名的伊丽莎白法,即“旧济贫法

13、”,为失地农民创造多种就业的方式。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政府对失地进城农民政策的变化。(2分)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以吸纳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产业人才。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马克继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2)据材料一、二,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8分)(3)结合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政策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