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重游黄果树》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83500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重游黄果树》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重游黄果树》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重游黄果树》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重游黄果树》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重游黄果树》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重游黄果树》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重游黄果树》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游黄果树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作者简介玛拉沁夫(1930 ) 现代蒙古族作家。辽宁省吐默特旗人。幼时家境贫困,只读了几年书。1945年参加八路军,受到部队生活的锻炼;他还参加过内蒙古解放初期急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担任过基层领导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深厚的生活积累,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51年,发表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受到文艺界的重视。1952年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学习,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指导,开阔了艺术视野,提高了观察生活的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

2、玛拉沁夫主要从事小说创作。1956年长篇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后更名为茫茫的草原)上部出版,这部小说反映了内蒙古察哈尔草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内蒙古自治运动和解放战争初期所进行的尖锐复杂的斗争,以及同民族上层分子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终于获得解放的斗争生活。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生活道路和个性的人物。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抒情笔调是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是解放后第一部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曾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周年文艺评奖文学一等奖。此外,先后出版的还有短篇小说集春的喜歌(1954)和花的草原(1962)、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1980)、玛拉沁夫小说散文选(1982)等。 玛拉沁

3、夫也从事散文与电影文学创作,散文集有远方集,电影文学作品有草原晨曲、沙漠的春天和祖国啊,母亲。 玛拉沁夫的创作,著力描写的是草原生活,以及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其作品始终没有离开歌颂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这一主题。茅盾在花的草原序中曾说,“玛拉沁夫的作品,好处就在它们都是从生活出发”,他的作品“民族情调和地方色彩是浓郁而鲜艳的”,“写草原风光,笔墨轻灵而明丽”。玛拉沁夫的有些作品已被译成英、俄、日、法、世界语等文字。【相关资料】黄果树瀑布介绍白水河上的九级瀑布中,从上至下,黄果树瀑布位居第四,但却崖高水急,水帘宽阔,昂首于九级瀑布中,成为最大也是最为壮观的一级瀑布。其上其下,分别为第三级和第五级小

4、瀑布。白水河沿着成串出现的瀑布、跌水浩浩荡荡,仿佛蛟龙出游,忽急忽缓,穿峡谷,坠深潭,逐级下落,声震数里,水雾弥漫,蔚为壮观。白水河在黄果树一带,河床宽约20多米,但到达黄果树瀑布处,豁然开朗,陡崖拔地而起,高达668米,宽812米。水流至此,像决堤的洪水,咆哮着直往下坠,跌入陡崖下的“犀牛潭”中,发出轰然巨响,势如山崩地裂。“犀牛潭”三面环山,均为陡崖绝壁,形如刀劈斧砍,构成深邃的大峡谷景观。潭中碧水,幽深莫测。黄果树瀑布以其特高的落差、宽阔的水帘而闻名于世,以其“雄、奇、险、秀”吸引中外游客。明崇祯十年(1637年),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贵州,途经黄果树瀑布时,曾对黄果树瀑

5、布做过记述:“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歉歉。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渡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箐云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景至矣!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下瞰,不免神悚。而担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徐霞

6、客游记黔游日记之一)徐霞客对黄果树瀑布的描述是很生动而贴切的。黄果树瀑布水量充沛,气势雄伟,它的瀑高、宽度都是世界上届指可数的。漫天倾泼的瀑布,带着巨大的水流,发出轰隆隆的巨响,展示出大自然的壮美和力量。水帘形若云烟幔帐,悬挂壁间,细雨碎珠,倾入深潭,显示出黄果树瀑布一种神秘的景色。黄果树瀑布景观,随四季而替换,昼夜也不同。夏秋季节,洪水较多,水量最丰富,瀑布水层变厚,水中因含有大量泥沙而显得黄浊,此时瀑布翻崖直下,捣金碎玉,气势最为雄壮。瀑布跃入潭后,涌起水柱数丈,忽高忽低,激起水花万朵,四处抛洒,卷起漩涡无数,上下翻滚,不禁令观者心悸魄荡,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此时,前来游览者远

7、远的就会未见其瀑,而先闻其声,及至几百米处,水帘清晰可见,雾雨升腾之中,传来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响声,那是黄果树瀑布在向世人炫耀它的伟岸壮观。春冬季节,瀑布“消瘦”,水流清澈。遥望瀑布,“若冰绡之被玉肌,烟毅之笼皎魄”,别有一番轻流曼舞的婀娜风姿。平时,即中水期,瀑布倒挂在悬崖上,分为4个支流,第一支(自左至右),水势最小,泼洒得开,十分秀美;第二支水量最大,具有豪壮之势;第三支水势略小,上大下小,具有雄奇之美;第四支水势稍弱,上窄下宽,洋洋洒洒,显出潇洒风采。每到丽日当空,阳光灿烂,黄果树瀑布宛若一条银龙,喷吐着浓浓的迷雾,在阳光的照射下,虹霓隐现,景色神奇美妙。升腾的水雾四散,笼罩着西边的村

8、寨,每当日出或日落时分,阳光将水雾染上一层神奇的金色,因此村寨便有了“水云山庄”的美名。傍晚,气温下降,飞溅的水汽凝结下来,如蒙蒙细雨飘扬落下,飞到寨子上那条唯一的小街上,于是便有了“银雨洒金街”的美。而当夜色降临,皓月当空,星辰稀疏,伫立观瀑亭前,举目望月,吟诵着“年年今夜,月华如练”诗句,再观赏对面夜色中的瀑布,宛若银河从九天而落,从潭中升腾起来的层层水雾直扑脸面,仿佛是一幅神秘幽美的世外图画。黄果树瀑布,除壮观之外,还有二奇:一是瀑上瀑与瀑上潭,即主瀑上面还有一瀑,高约45米,称为瀑上瀑。其下还有一个深达111米的潭,即为瀑上潭。瀑上瀑小而优美,与其下的黄果树瀑布形成了十分协调的瀑布组合

9、景观。二是水帘洞。在瀑布后面的绝壁上,有一个溶洞,称“水帘洞”。水帘洞常年被瀑布遮拦,以往很少有人冒险进去,而今已开发出来了。沿瀑布两侧绝壁凿洞,连通,游人可随意左右进出。此洞是瀑布钙华悬挂、堆积、架空而成的。这个钙华洞长134米,由6个洞窗、6个洞厅、3股洞泉、6个通道组成。游人不仅可以沿着它从瀑布这边走到那边,而且可以通过洞窗走到瀑布后面,伸手摸摸那倾盆大雨般倾泻着的瀑布,还可以隔着这串珠状、屏风似的水帘向前望。对岸烟雨迷蒙,游人若隐若现,景色瞬息万变。而当丽日晴空,站在瀑布对岸回头看水帘洞,只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间,银白色的瀑布中有几孔黑洞,破洞而出的点点红装,在水帘后晃动,显得分外妖

10、娆,俨然一幅彩色山水人物画。水帘洞洞内像迷宫一般,有倒挂仙人掌,其实是洞顶悬挂的形状像仙人掌的钟乳石;在出口与入口处有古榕悬根奇景。另外,第一洞赏花台的抬头见花,第二洞听涛洞和试风口的听涛试风,第三洞摸瀑台的晶宫亮泉、观瀑触瀑,第四、第五洞窗含虹口,以及出、入口处的霓虹双舞等景观,令人赞叹不已。第三窗孔外侧长着一些小树、藤本蕨类植物,蔓绕窗壁,把窗孔装饰成绿色花边的彩门。由此窗观瀑,别有一番情趣。水帘洞之奇,前人有诗赞曰:“晨观犀潭霓虹舞,暮赏西山落日辉。”黄果树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黄葛树瀑布、黄菖墅瀑布。它的美色很早就被人们所欣赏。早在明朝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中就有文字记载,后来,在嘉靖

11、年问的贵州通志贵州山泉志和贵州名胜志等都有记载。赞扬黄果树瀑布美丽壮观的诗文,也累见于各种书刊中。清代安顺府永宁州知州黄培杰便有诗曰:犀潭飞瀑挂崖阴,雪浪高翻水百寻。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 周铭先白水沉犀诗中曰: 虹泉飞万丈,下有碧犀行。 瀑布图如绘,悬流势不平。 雪花晴里溅,芝草岸边生。 对此盟心地,能令滞滤清。有一副楹联,对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写得更简洁,联文如下: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当地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更让人寻味。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果树瀑布旁边住着一户人家,家中老翁种黄果树百棵。一年后,百棵黄果树仅结一果,十分奇特。此事被一商人得知,要出高价

12、买下这个黄果,并约定百日后,商人前来摘取此果。没料到,老翁九十九日便将黄果摘下来了。次日,商人见此情况十分惋惜,叹道:“可惜仅一天之差,此宝力不足矣。”说着便将黄果扔进白水河下的深潭。顷刻间,河水断流,潭水干涸,无数金银财宝堆满潭底。商人喜出望外,下到潭底,尽收财宝而上。当走到半途时,突然一声巨响,白水河飞流直下,白练当空,商人淹没潭中了。从此,这里跌水四季不绝,形成了黄果树瀑布。传说终归是传说,那么,黄果树瀑布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黄果树瀑布的成因,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岩溶瀑布的典型,是由河床断陷而成的;有人认为是岩溶侵蚀断裂落水洞式形成的。最近研究表明,黄果树瀑布前的箱形峡谷,原为一

13、落水洞,后来随着洞穴的发育,水流的侵蚀,使洞顶坍落而形成瀑布。因此是落水洞坍塌形成了黄果树瀑布。其形成时代大约从距今2700万年10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一个从地表到地下,再回到地表的循环演变过程。 (选自李方正、王芬主编中华旅游探秘丛书西南山水名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月第l版)【阅读指导】1重点词语积累流连忘返形容留恋某些景物,不忍离去。惆怅(chu chng)伤感;失意。咆(po)哮(猛兽)怒吼。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落落大方形容人的举止很自然,既不拘谨,又不矫揉造作。狂狷(jun)这里形容黄果树的瀑流又猛,又大,又急。锐不可当(dn

14、g)这里形容水流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众目睽睽(ku)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2课文研究这是一篇描写黄果树瀑布的游记散文。这篇游记写出了作者重游黄果树瀑布的独特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并热情赞颂了黄果树瀑布壮美的雄姿。作者是按冬季和夏季黄果树瀑布的不同景色和作者的不同感受来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的。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雨季重游黄果树”。“旧地重游”,作者重新认识了黄果树,全新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在和谐与不和谐中,作者道出了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作者第一次来黄果树是在冬季的枯水季节。在水流之中发现一块黑色巨石,像显眼的黑瘢,拦路挺立,完整、和谐的画面被它破坏了

15、。作者从极度的和谐中,感受到了极度的不和谐。然而,这篇游记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季节与时间的变化。山河依旧,瀑布常流,但景象更新了,变化了。当作者重游黄果树时,适逢孟夏的雨水季节,黄果树瀑布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狂狷的瀑流将悬崖的横断面和黑色怪石完全淹没了。作品充分显示了黄果树瀑布“中国第一瀑”的风采,使读者对黄果树瀑布的美景获得了全方位的总体印象。这幅变化的画面,告诉读者一个深刻的哲理:这就是大缩为小,小中见大;显因时隐,隐因季变;闹中取静,动静结合;极度不和谐中呈现出极度和谐。这种大自然的美,就在这大与小、显与隐、静与动、和谐与不和谐之中客观地存在着,并形成完美的统一。这篇游记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并饱含深刻的哲理。这篇游记在写法上独具特色,并非自然美的机械复制,而是融入了作者的审美评价,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变化与客观的自然景物变化的完美融合。从这篇游记的字里行间,透视出了作者思想上的、文学艺术上的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