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1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76588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长宁区201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市长宁区201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市长宁区201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市长宁区201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市长宁区201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长宁区201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长宁区201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长宁区2011年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勿在试卷上答题,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今天,未必所有人都能拥有一个价格不菲的电子阅读器。但当你在拥挤的地铁里打开手机阅读一本传奇小说,或者对着电脑用鼠标拖动一本畅销书节选时,电子阅读正不可避免地降临到普通人的生活里。数字出版,特别是电子书出版领域暗流涌动,纷纷“试水”电子阅读器;而民营出版商进军数字出版的步伐更大,继盛大以999元的“震撼价”推出电子阅读器Bambook后,万榕书业称,今后所有图书将在纸、手机、Pc、阅读器上同步出版,万榕书业

2、由此成为全国第一家全媒体出版商。甚至,关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谁更可读的争执,也已经展开。有人表示,自己仍然无法接受间读电子书,而更喜欢传统纸质书在手指间翻过的感觉。纸质读物的优势,首先就是一本书自有其独特的收藏价值,毕竟当自己使用了一些资金把书买下之后,它就是属于你的东西,而且那种时时洋溢着翰墨书香的纸质阅读对阅读者在人品、情感和文化等方面巨大而难以言传的熏陶作用,是电子阅读永远不可能代替和削减的。但也有人坚称,传统出版物定将消亡,电子阅读代表未来的希望。由于环保的概念在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宣传、所以纸质读物的存在价值已经慢慢在走下坡路,毕竟纸质的东西还是需要通过砍伐树木来实现自身的存在,而且

3、由于纸质读物的重量问题,也不方便携带,再加上数字化信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更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不仅避免了砍伐树木的问题,还正好利用起了这个3G时代的信息量。故而纸质书何去何从的确是比较令人担忧的。听上去,似乎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开始。新年伊始,中国第一次电子书产业论坛召开,出版商和销售商纷纷参与讨论,规划中国电子书产业的未来。另一则引人关注的新闻是,作家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试图同时发行新书的纸版和电子版,由此产生版权纠纷。古炉的纸质书还未面世,其电子版却提前“首发”,人民文学出版社对网易读书频道的这一做法提出了异议。对于出版社而言,“首发”问题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该社事先并不知道贾平

4、凹将作品的电子版权授予网易读书频道。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社在签下古炉版权时,合同里也包含了电子版权的条款,因此古炉的电子版权应该归属于该社。不过,网易读书频道主编则表示,网易拥有古炉的电子版权是无庸置疑的,而且是经过贾平凹本人授权的独家、首发、全本电子版权。这场纠纷,把它看作一个版权归属问题,说是为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断裂提供了佐证。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阅读方式的孰优孰劣。唯有那些重视“阅读”内容本身的人,才可能体会一个浅显的道理:阅读的本质,是不会随着工具的变化而转移的。无论是在蕴含最新科技手段的电子阅读器上,还是在平实或装帧华丽的传统书本里,一本书不会教会人不同的东西。如果说

5、阅读所追求的本质是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是由油墨印刷在纸张上,或是由“电子墨水”显示在电子屏上,又会有什么区别呢?阅读工具改变的是阅读者的附带体验。喜欢传统书籍的人,或者是习惯了书本的翻读方式,或者是重视由纸感、墨香等组成的文化气质。而电子书痴迷者,可能为携带方便、查阅简单等原因而感到满意。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阅读器的出现给人更多选择,也带来更多新意。但它只能做这么多。在纸张上还是电子阅读器上读书,既无法改变一个人对于图书内容本身的汲取和理解,也无法改变读者由读物本身所得到的学识和智慧。在完成将内容传递给读者这一工具性作用之后,阅读手段就退隐了,书的本质作用开始显现。当然,读书历来是一件掺杂着多

6、种复杂情感的事。所以,坚持传统阅读的人和将传统书本换成一个薄薄的电子阅读器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这些理由都是私人性的,都值得尊重。如若将这些私人选择对立起来,显然很不明智。作为产业的电子出版,是出版商和销售商占领市场的一种新策略。但对读者而言,过分纠结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的优劣,恐怕不是件好事。但愿对阅读方式的过度关注,不会掩盖阅读内容本身。因为毕竟,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读,书还是那本书。(据张伟不管用什么读,书还是那本书改写,原文载2011年1月25日中国青年报)1第段“试水”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2根据第段文意,分别概括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优点。(4分)类别优点纸质书(1)(2)电子书

7、(3)(4)3填入第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不是就是B与其不如C宁可也不D要么要么4下列关于第段含义和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一段承接上文,进一步阐明新旧两种阅读方式的各自优劣。B这一段提出观点,强调阅读工具不以阅读本质的变化为转移。C“其实表示文意转折,一下文将着重阐述阅读的本质是内容。D“唯有表明能体会那个浅显道理的原因,是重视阅读内容。5根据文意,推断第段画线句所要“显现”的是。(2分)6文末说“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读,书还是那本书”,请举自己阅读经历中的实例就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l2题。(20分)我们村里的风余世磊风把麦垛刮走,把人刮歪,

8、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那么大、那么厉害的风,真是吓人。那是大西北作家刘亮程村里的风。我们村里的风,可不是这样。我们村里的风,轻轻的,柔柔的,软软的,生怕把草吹倒,把虫吹惊,把人吹病。它喜欢抚摸我们的额头,让我们微微感到一阵凉意,只有在小时候,病中,妈妈才会这样抚摸着我们。有一个人,挖地回来,出了一身汗,急忙脱了衣服。风一不小心,就把他吹感冒了,鼻子不通,还有些发烧。本来,责任不在于风,但风还是感到内疚,一连几天,不敢见那个人的面。风,也有刮得很大的时候,譬如,初冬下午的霜风,像刘家湾做屠夫的宝爹,杀猪的时候,经常亮出明晃晃的刀子,不过吓唬吓唬村里的孩子。孩子们不怕,照旧在塘里玩冰凌,一张张脸,被风

9、吹成了红富士,挂在乡村的枝枝桠桠上,散发着果子特有的香味儿。还有,在下雪前刮起的风,它是想把人赶回家去,把畜牧赶回圈舍,把最后的几枚枯叶吹落。雪在夜里下了起来,到处一片白茫茫,好干净。可惜这种干净,保持不了多久,总有几个睡不着的人,一大早,就把他们脏兮兮的鞋印,留在雪地上。我们村里的风,不会空着手来。好像去走亲戚,空着一双手,总是有些不好意思。带点阳光,带点雨水,带点花香,带点鸟语,带点泥土的腥味和潮湿。四月底,新麦才刚刚成熟,先送些麦香给风尝尝,风舍不得尝,一转手,作个人情,又把麦香送给我们村里的人。瞎子外婆家屋后,有一棵桂花树,仿佛在一夜之间,开出了满满一树桂花。桂花树不能走路,专门托了风

10、,把花香送到各家各户,且有交代,一家一份,不管他家贫,还是家富。就像瞎子外婆,什么也没有,只养了一窝鸡,但自己一个鸡蛋都舍不得吃,全部攒起来。谁家来了贵客,瞎子外婆看不见,但能听见,就会喊孩子们,帮她送去几个鸡蛋。也多像现在,我依然住在乡下的老娘,不时,会让进城的客车,为我捎来些青菜、豆腐、布鞋和挂念。夏日炎炎,把人晒黑,把草晒焦,把一朵朵牵牛花儿,晒得都躲回了藤蔓里。天一黑,稻场上,就坐满了乘凉的人。是夏夜,让风捎来些凉,慷慨地洒向稻场和人。等到乘凉的人回了家,不用夏夜叮嘱,更不用月亮唠叨,多情的风自会给每户人家、每一张床上,再送上一枕清凉、一个好梦。赶走蚊子,放下蚊帐,临睡以前,让我们都来

11、好好想一想,风带来了这么多,我们又能用什么回赠?至少,应该略微向风表示一下谢意呀!其实,要感谢风的,又何止这些?二月了,越冬的作物还在沉睡,谁也唤不醒,最后还是等到风来,把它们一一唤醒。麦苗还在赖床,不肯起来,还是风有办法,多多夸奖几句,麦苗的劲头就来了。许多丰收的庄稼,不是靠打,也不是靠宠,而是靠这样夸奖出来的呀。门前,种一棵丝瓜,丝瓜藤沿着篱笆走,走到了尽头,想跳到对面的屋顶上,但屋顶太高,它试跳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一阵风吹过,从下面推它一把,它借着这风力,使劲一跳,一下子就跳上了屋顶。蛙叽里呱啦,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没有风来授粉说得再多也是废话。给稻花授粉,给豇豆花授粉,给南瓜花授粉,这

12、么多的花,郝在同一个季节开放出来,风的劳动量可想而知。一粒粒稻子,一只只豆荚,一个个南瓜,随后被孕育了出来。风吹过去,连个谢字也不要那些庄稼说,真的,不要,风什么也不要。最应该感谢的,往往最容易被人忘记、忽略,因为这些实在太平凡了,平凡得让人从来不曾在心中想过。刚刚结出的果实,我请你们记住风,记住泥土,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就是对风最好的报答。还有我们村里的孩子,你们也要记住,永远不要忽略,像风这样极其平凡的关怀与爱护。愿所有美好的品质,从小,就深入到你们内心,伴随着你们健康、正直、平安地长大!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看风,看河里的水、天上的云。在这些美好的时光中,在我们村里,让我们和柳条一起,随风

13、起舞,像风一样,去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村里的风,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到人家里串串门。像一个人,沿着一条巷子,走得很快,也不看路,撞到了一面土墙。头肯定碰痛了,站了一会儿,折过来,沿着另一条巷子走,不过脚步明显放慢了,生怕再撞着了头。一个孩子,坐在门口写作业,风不识字,却翻起了孩子的书。孩子翻回来,风又翻过去,孩子捡起了决石头,压在了书上。风笑了,摸摸孩子的头,不再逗孩子玩,继续往前走去。那个孩子长大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我到邻村的一个朋友家去,朋友说: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那还用说,当然是我们村里的那阵好风了。(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9期,有删改)7第段写大西北作家刘亮程村里

14、的风,其作用是。(2分)8第段画线句与课文哦,香雪中“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一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3分)9本文思路明晰,从我们村里的风、的特点,到它对人和庄稼的慷慨多情,表现了风的品质。(3分)10分析第段表达的思想情感。(2分)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A我们村里的风生怕把人吹病,可它还是把挖地人吹感冒了,这是先扬后抑的写法。B第段又写初冬的霜风像屠夫亮出的刀,说明我们村里的风也有厉害可怕的一面。C第段运用类比手法,表现了我们村里的风像瞎子外婆、乡下老娘一样无私待人。D第段是文章的第二层次,生动具体地刻画了我们村里的风亲和可爱的形象。E全文按冬春夏秋的顺序安

15、排材料,步步深入地写出我们村里的风助人为乐的事迹。F文章寓意深刻,情感真挚动人,在平淡的描述中包含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和思考。1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联系文章第段或第段内容加以赏析。(4分) (三)默写。(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6分)13(1)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论语)(2),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3)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4)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5)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7)别有幽愁暗恨生,。(白居易长恨歌)(8),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四)阅读下面的词和相关材料,完成1416题。(8分)清平乐南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