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6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5698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6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6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6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6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6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6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16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优化探究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16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下表为我国五个自治区行政中心城市气候资料表。读表格数据,回答12题。1.代表银川的序号是()A B C D2城市冬春季节降水较多的原因是受()A副高控制 B蒙古高压控制C热带气旋影响 D西风气流影响解析:第1题,银川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小且集中于夏季。对比表格中的数字可知,为乌鲁木齐,为呼和浩特,为银川,为拉萨,故C项正确。第2题,乌鲁木齐处于北半球中纬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热带气旋影响不到,蒙古高压和副高控制下不会产生降水天气,故A、B、C三项均错误;冬春季节,西风带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遇山地抬

2、升作用影响,形成的降水较多,故D项正确。答案:1.C2.D(2011年广州测试)下图是我国某河流近三十年径流量、蒸发量和气温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3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A雨水 B冰川融水C湖泊水 D地下水4该流域位于()A温带季风气候区 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C热带沙漠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5以下有关该流域开发的举措,正确的是()A中上游大力建造水库,发展能源生产B下游建造大坝,加强防洪措施C增加入海口,疏通河道D注意合理排灌,减少盐碱化现象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的年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判断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图中没提供雨水补给的信息,无法判断;湖

3、泊水与地下水补给相对稳定,不符合题意。第4题,根据该流域近三十年的平均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可以判断该流域位于温带;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故可以判断该流域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第5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需要引水灌溉,大水漫灌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又因该流域蒸发旺盛,盐分向地表积聚,形成土地盐碱化;因此发展农业要注意合理排灌,减少盐碱化现象。流域内水能不丰富,故A项说法不合理;下游地区地形一般平坦开阔,不适合建大坝,故B项错;该河流处于内陆地区,增加入海口显然不合适,故C项错。答案:3.B4.B5.D(2011年东北三校联考)甲图为我国某区域图,乙图为甲图中山地的气温、降水与高度的

4、关系。回答68题。6甲图中山峰最可能位于()A天山山脉 B祁连山脉C横断山脉 D长白山脉7乙图年降水量最多的地点的海拔及气温年较差约为()A930米10 B2 900米10C2 900米35 D930米358如果在A河段建立大型水电工程,可能会造成的环境影响是()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径流量B显著增加河流泥沙的下泄量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D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解析:第6题,可依据经纬度,亦可依据海拔(5 596米)定位,为横断山区。第7题,找到降水最多点作垂线即可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乙图的横轴为山体高度,选择B项。第8题,考查人类活动(大型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需要考虑此地在横断山区,地质构

5、造复杂建大型水电工程会引发地质灾害,选择D项。答案:6.C7.B8.D(2011年成都五校联考)读下面我国某区域图,据此回答910题。9图中山脉N是我国()A农耕区与畜牧业区分界线B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C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分界线D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分界线10从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考虑,图中M省内的人口迁移方向最有可能的是()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解析:第9题,N山脉为贺兰山,显然不是青藏高寒区与其他分区的界线,故B、C项错;农耕区与畜牧区大约以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而贺兰山是200 mm年等降水量线穿过地区,故A项错;贺兰

6、山是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分界线,选D项。第10题,M省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该省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源不足,但北部的宁夏平原有黄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是我国主要灌溉农业区,人口集中,经济发展水平高,受其影响,M省内的人口迁移方向最有可能是由南向北。答案:9.D10.A (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卷)近年来,安徽省外贸不断增长,主要进口金属矿砂、特种机械、有色金属等,出口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服装等。下图表示2009年安徽省主要外贸国家及相应贸易额。回答1112题。11符合安徽省主要外贸商品流向的是()A向英国出口芯片、石油B从智利进口汽车、铜矿砂C向美国出口冰箱、衬衫D从

7、日本进口手机、铁矿砂12进出口贸易状况表明安徽省()A工业化水平超过主要出口国家B外贸海运航线主要集中在太平洋 C原料导向型工业最具竞争优势D航空运量在外贸运量中比例最大解析:第11题,从“主要进口金属矿砂、特种机械、有色金属等,出口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服装等”题干信息可以准确判断A、B、D项错误。A项中向英国出口石油错误,因为英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大国,安徽是石油进口省份;B项中从智利进口汽车错误,因为智利的汽车工业不是很发达;D项中从日本进口铁矿砂错误,因为日本是铁矿贫乏的国家。C项中向美国出口冰箱、衬衫等生活用品是正确的。第12题,我国安徽省的工业化水平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A项错误;从材料

8、看,进口金属矿砂、有色金属等,出口工业产品,进出口的产品多数不能通过航空运输完成,所以C、D项错误;贸易对象国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智利、韩国都分布于太平洋沿岸,所以B项正确。答案:11.C12.B二、综合题13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50 m,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区域地形以_、_为主。(2)城镇与山顶的温差大约为_。(3)评价甲处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厂的区位条件。(4)图中城镇多洪涝灾害,分析其原因。(5)分析甲处城镇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区位优势。解析: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该区域东部等高线稀疏且海拔在50 m以下,为平原地形;西部海拔在50300 m,

9、为丘陵地形。第(2)题,温差与相对高度有关,根据等高线数值可以判断山顶与城镇的相对高度在200300 m,所以温差为1.21.8。第(3)题,工业的区位条件主要有土地、水源、原料、动力、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政策等,图中涉及到的主要有资源、水源、风向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产生主要与来水量、泄洪能力、滞洪能力和防洪能力有关,考生可以从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第(5)题,城市的区位可以从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进行考虑。答案:(1)平原丘陵(2)1.21.8(3)有利条件:靠近矿产地(附近有铜矿);靠近河流,方

10、便工业用水;位于河流下游,不易污染城市水源。 不利条件:处于东南季风的上风向,工厂污染物影响城区环境。(4)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在夏季;位于干支流交汇处,汛期同时来水;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地势低平,水流流速较慢;无天然湖泊或水库对河流水量进行调节。(5)此处位于河流交汇处,拥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水源;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为城镇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也便于城镇建设。14读我国某省轮廓和该省相关数据分布图,回答问题。(1)该省发展粮食生产的气候优势是什么?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有哪些?(2)该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11、(3)该省南部属于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试评价这里发展工业的条件。(4)在该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试推测风能在该省的发展前景并说明原因。解析:第(1)题,本问要求分析发展粮食生产的气候优势,只能从气候角度展开;江淮平原位于南方地区,常遇到的气象灾害有低温冻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第(2)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高,则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低。江苏省南部农业人口比重小,北部大,故南部城市化水平高,北部低。第(3)题,工业发展条件可从原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水源等方面分析。第(

12、4)题,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交通、住房、就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从城区规划、交通建设、建卫星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角度进行。第(5)题,从风能资源丰富与常规能源缺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并且配合较好。灾害:低温冻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2)南部城市化水平较高,北部较低。原因:南部农业人口比重小,北部大。 (3)有利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不利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4)加强对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

13、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5)发展前景相当好。 原因:风能资源丰富;沿海海岸线漫长,滩涂面积广阔,适合风电场的建设;该省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15(2011年长沙检测) 云南有丰富的气候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天然橡胶、咖啡、茶叶(普洱茶)、蔬菜的商业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以下就橡胶种植的有关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985年1月12日气温垂直分布图(1)橡胶为喜温喜光作物,荫蔽成林后因树干、叶面互相重叠,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光能利用率低,再加之开割后营养的消耗,滞缓生长。据观察,半山区、山区橡胶树生长量在定植几年以后

14、往往超过位于谷地(坝区)的橡胶林。读“1985年1月12日气温垂直分布图”,分析半山区、山区冬季较坝区生长条件优越的原因。(2)比较上图中南北坡气温差异,据图分析该地多雾的类型及所分布的坡面。(3)在云南一些地方由于大面积砍伐森林,种植橡胶、咖啡、茶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试分析其环境问题的现状。解析:第(1)题,从图中气温的分布、题干内容中关于橡胶生长的条件,分析半山区、山区较坝区冬季生长条件优越的原因。第(2)题,雾是由于气温低,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冷凝而形成,雾的类型有辐射雾、平流雾、锋面雾、蒸发雾,该地南北两坡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辐射雾。第(3)题,砍伐森林、发展经济作物对气候、水文、生态环境都有影响,也就是出现环境问题。答案:(1)半山区,山区橡胶林多为坡地梯田,橡胶树成阶梯状层层升高,减少了相互遮掩,曝光面大、林间通透度好,叶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光能比坝区多,光能利用率相对较高。半山区、山区冬季逆温使得橡胶林在冬季可获得较多热量。(2)南北坡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逆温现象),北坡较南坡更为突出,0时到8时持续逆温形成辐射雾,北坡较南坡更大。(3)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环境恶化,气温升高,水源枯竭,溪水断流,雾层变薄,雾日显著减少,持续时间缩短,气候更加燥热,春夏干旱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