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外能力检测12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5689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外能力检测12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外能力检测12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外能力检测12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外能力检测12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外能力检测12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外能力检测12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外能力检测12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能力检测(十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列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不考虑其他非地带性因素),回答13题。1下列说法可能与实地一致的是()A位于新西兰B位于欧洲某地C位于亚洲某地 D位于非洲某地2下列关于四个地区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四地位置自北向南的排序为B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C位于南半球的是D位于北半球的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地中向阳坡与迎风坡一致的是B四地可能位于同一纬度C四地可能出现在一个大洲D四地近地面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13. 解析:根据各山地的基带可以判断山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利用自然带的倾斜方向判定阳坡和阴坡;据阳坡的朝向定南、北半球;据

2、雪线的倾斜方向确定迎风坡。第1题,地基带植被为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南坡是阳坡,位于北半球,可能位于亚洲某地。第2题,山地和山地北坡是阳坡,应位于南半球。第3题,四地中山地北坡是阳坡,雪线较低,是迎风坡;山地南坡是阳坡,雪线较低,也是迎风坡。答案:1. C2. C3. A(2009北京)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45题。4图中山地年降水量()A. 随海拔升高而递增B. 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C. 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D. 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5. 山麓景观分布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A. 和 B. 和C. 和 D. 和解析:第4题,结合图示可

3、知,四个地区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递增后递减。垂直变化最大的山地是。第5题,温带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1600毫米以下。答案:4.C5.B(2010全国)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完成67题。6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7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4、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67.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变化均呈波状起伏,但不完全同步。1985年之后输沙量变化趋于减小,而径流量总体趋势保持平稳。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并非逐一对应。通过图可以看出输沙量变化幅度更大,故选C。第7题,1984年以来输沙量明显降低,说明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少了河流含沙量;完善了水利工程设施,减少了河流输沙量,故选B。答案:6.C7.B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89题。8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C自东

5、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9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 B降水C热量 D坡向89.解析:第8题,从图1可以看出,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变化趋势是自东向西逐渐增高;从图2可以看出,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纬向变化趋势是自南向北逐渐增高。结合起来可以得出,该地区雪线高度的变化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因此D项正确。第9题,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气温和降水,结合我国青藏高原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出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答案:8.D9.B读图,回答1011题。10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6、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11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1011.解析: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解如下:阶段该地为平地,森林植被;阶段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0.B11.A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下图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

7、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1214题。12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A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C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13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A BC D14若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A河南省 B吉林省C安徽省 D福建省1214. 解析:第12题,注意设问是“三类森林”的相互对比,从“温度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曲线相比,曲线的变化幅度最小,也就是说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总体上看,三类森林的NPP对降水的变化都不明显。第13题,不论是温度的变化图,还是降水的变化图,三条曲线中所产有机物质干

8、重(NPP)最多。热带、亚热带常绿林生长区的水热条件好,即使在冬季也有较好的植被生长,它们的NPP累积量都较高;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因气温低,森林生长季节短,它们的NPP累积量都较低。同样,在一个山体中,海拔越低,森林所产NPP越高,所以应该海拔最低、海拔最高、居中。第14题,只有在正确判断上一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对本题,注意材料中的“三类原生森林”,为针阔混交林,分布的海拔最低,应该位于山麓地区。对比题中给的四个省区,只有吉林省位于中温带地区,符合实际情况。答案:12. A13. C14. B二、综合题15读下面“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

9、(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_;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_。(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出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4)简述世界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分布,即可作答。答案:(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2)大热量(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4)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

10、样性减少;森林调节功能下降;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等。16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解析:本题以罗布泊水面变化为背景,考查地势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第(1)题,地势与湖面面积(湖岸线进退)变化相关,结合图中湖岸线变化判断即可

11、。第(2)题,首先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河流水量与三角洲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第(3)题,从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干旱区流域特征综合分析。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泊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