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复习学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54725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复习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一、考点解读命题者常常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比如传主的经历或事迹,他的某个方面的才能和才干,他身上表现出的特别突出的品质或情操,诸如此类)为依据,编选若干文句(一般含有五至六个),这些文句有的符合这个标准,有的不符合这个标准,然后命题者将这些文句,分别编为四项,往往有对有错,用这样的组题方式,来考查考生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全文,是否准确地把握了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主要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考查。本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级,常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2、中心思想”的考查“合而为一”,有时也可单独进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并进而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而不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主观的东西,它寓于文章之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含蓄,或直露,或集中,或分散,因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阅读上多下功夫。还需要说明的是,“归纳内容要点

3、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要求对文章本身的有关内容作出归纳概括,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判断能力;后者侧重于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判断能力。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二、高考原题详析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07山东) 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乃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

4、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考生“筛选 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时,命题者常常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比如传主的经历或事迹,他的某个方面的才干,他的身上表现出的特别突出的品质或情操)为依据,选择若干(一般五至六个)符合和不符合标准的文句编为四组。本题即是以能表现王戎的“聪明睿智”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选出“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做文言文“筛选文中的信息”题目,首先要读懂全文,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其次要审清题目,准确把握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逐句分析,选定符合要求的句子;最后选出正确答案。本题均从不同角度说明王戎的聪明睿智

5、,而句说明王戎胆大,句说明王戎清廉,句说明王戎的政绩,都不是说明王戎的聪明睿智的,据此可以确定正确选项为B。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07山东)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文言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试题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分析概括要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为基础,不能准确把握文言句子的意思,就谈不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二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候表现得直露,有时候则表现得比较隐讳,而命题者往往在文白转换的过程中设置干扰,因此难度比较大。本题四个选项即涉及对全文的理解。做“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题目,首先要弄清选项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即选项列举的观点是针对哪(几)个人,哪(几)件事,哪(几)句话;其次要将选项中列举的观点态度与

7、文中相应的句子进行比较,看有无不同,尤其要注意细微的差别;最后选出答案。以本题为例:将选项中列举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相应的句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他选项都与原文一致,C项将“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当成了王戎“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的原因,而原文中“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与上句“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是“不正确的一项”。三、复习建议认真读懂全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意,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乃是解题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比如2007年山东卷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全国卷中全都表

8、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等等),标准越明,答案越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原文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做出选择。选择时首先要特别注意文句中陈述对象的检查,一般说来,陈述传主的文句,常常是符合标准的;其次,是对陈述传主的文句作认真分析,有时某些文句虽然也是陈述传主的,但用标准来衡量,它并不符合要求,就应该排除。需要指出的是,有时有的文句虽然不是直接陈述传主,但它却是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写传主的,我们应该学会辨别。最后,对照选项,选出正确答案,注意以“巧”取胜,比如运用排除法,比较法、利用试题信息等。全面理解选文,将知识融会贯通,是完成本考点

9、的必要条件,也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文阅读的必要步骤。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1)“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2)作者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表现:记叙文,集中体现于议论性的语句中,有的融于细微的字里行间;议论文,就是文章的论点或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积极的有:抒发爱国情怀,表现忧国忧民,歌颂传统美德,赞扬美好品质,赞美真善美。消极的有:宣传封建伦理道德

10、、剥削阶级意识、迷信思想、贬低劳动人民、宣扬假丑恶。(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隐蔽。对于前者,概括起来不难,对于后者,则要仔细加以辨析、比较,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显现出来。(4)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作者对民族和人民的态度,看作者对统治阶段和邪恶势力的态度;看作者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看作者观点在当时和今天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要注意:要完整全面,不可以偏概全,评价要准确恰当。(5)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方法有:文中筛选法。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

11、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其次要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概括评价法。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人物、事件、哲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哲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抓住题眼法。这里说的题眼指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解答须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抓住题眼,综合归类,找出答案。排除干扰法。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a.夸大事实,导致谬误;b.偷换概念,混淆是非;c.正误夹杂,真真假假。解答时,抓住原文内容分析,辨明题干要求,了解干扰形式,就能解答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