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6讲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524147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6讲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6讲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6讲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6讲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6讲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6讲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单元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6讲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讲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考纲要求 1.了解硫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2了解硫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考点一 硫的单质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及应用 知识归纳 1硫元素的存在形态 2单质硫的性质(1)物理性质 俗称颜色状态溶解性水酒精CS2硫黄_晶体_微溶_ (2)化学性质 3SO2与CO2性质的比较 物质SO2CO2颜色气味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无色无味溶解性易溶,常温常压下140可溶,常温常压下11与碱反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先生成沉淀,当气体过量时沉淀又溶解:_CaSO3SO2H2O=Ca(HSO3)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先生成沉淀,当气体过量时沉淀又溶解:Ca(OH)2

2、CO2=CaCO3H2O_ (续表)物质SO2CO2氧化性SO22H2S=3S2H2OCO2C2CO还原性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气、氯水、溴水、碘水等氧化剂氧化无漂白性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使其褪色无对环境的影响形成_,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起_鉴别方法(1)闻气味法:_无刺激性气味,_有刺激性气味。(2)品红溶液法: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_,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_。(3)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法: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褪色的是_,不能使它们褪色的是_4.三氧化硫(1)物理性质:熔点16.8 ,沸点44.8 ,在常温下为_,在标准状况下为_。(2)化学性质: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

3、性。与水反应:_ (放出大量的热)。与氧化钙反应:_。与氢氧化钠反应:_。 判断思考1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S在化学反应中只表现出还原性,SO3在化学反应中只表现出氧化性( )(2)下列物质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SSO3H2SO4( )(3)标准状况时,22.4 L SO3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4)硫和氯气分别与铁反应后铁元素的价态相同( )(5)SO2通入品红溶液中褪色的原理与SO2通入溴水中褪色的原理相同( )(6)CO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7)除去CO2中的SO2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 )(8)Ca

4、O能与SO2反应,可用石灰石作为工业废气的脱硫剂( )2将SO2分别通入下表所列的溶液中,填写有关问题。 反应物溴水酸性KMnO4溶液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反应现象SO2的性质 典型例题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硫可用CS2溶解除去,也可用热的NaOH溶液除去B硫单质与变价金属反应时一般生成低价态金属硫化物C汞蒸气有毒,实验室里不慎洒落一些汞,可撒上硫粉进行处理D单质硫或含硫物质燃烧时,氧气少量可生成SO2,氧气足量时可生成SO32 在探究SO2的性质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向SO2水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

5、淀是BaSO3B向溴水中通入SO2,溶液褪色,说明4价硫具有还原性C将过量的SO2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说明SO2不能漂白石蕊试液D向SO2水溶液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SO2的特殊性质及应用(1)注意SO2的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区别SO2使品红溶液褪色表现的是SO2的漂白性,加热后溶液颜色复原;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氯水、碘水褪色表现的是SO2的还原性,加热后溶液颜色不复原。(2)注意SO2的氧化性的表现SO2通入氢硫酸、硫化钠溶液中都会出现浅黄色沉淀,表现了SO2的氧化性。(3)注意除去CO2中SO2气体方法的选择。将CO2和

6、SO2混合气体通过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饱和NaHCO3溶液均能除去SO2。但在检验浓硫酸与碳反应的产物时不可用饱和NaHCO3溶液来除去SO2,因为NaHCO3与SO2反应产生的CO2会对实验造成干扰。 变式训练1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硫B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产生C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其漂白性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SO2、CO、Cl2等气体2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无沉淀产生,但分别加入以下三种溶液( NH3H2O 氯水 H2S 溶液)均有沉淀产生,这些沉淀分别为( ) ABaSO4、BaSO3、S BS、

7、BaSO3、BaSO4CBaSO3、BaSO4、S DBaSO3、S、BaSO4考点二 浓硫酸的性质及SO的检验 知识归纳 1硫酸的物理性质H2SO4是无色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时可放出_,浓H2SO4稀释的方法是将_沿烧杯内壁缓缓倒入_中并_。2硫酸的化学性质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硫酸是二元_酸,能与酸碱指示剂、排在H前面的金属、碱性氧化物、碱、某些盐等物质发生反应。3浓H2SO4的特性(1)填写下表 实验实验现象浓硫酸的特性少量胆矾加入浓硫酸中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在滤纸上将铜片加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中加热(2)分别写出浓硫酸与Cu、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3)常温下,铁、铝遇浓H2

8、SO4钝化,可用铝槽车运浓H2SO4。4SO的检验检验SO的操作方法:被检液取清液有无白色沉淀判断有无SO先加稀盐酸的目的是排除_等的干扰,检验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判断思考1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用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 )(2)用BaCl2溶液鉴别SO和SO( )(3)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CO、SO2等气体( )(4)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有SO( )(5)浓硫酸使蓝矾(CuSO45H2O)变成白色粉末,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6)少量铜加入浓硫酸中加热,

9、很快能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 )(7)由矿盐(主要成分是NaCl,还有SO等其他可溶性杂质的离子)生产食盐,除去SO最合适的试剂是Ba(NO3)2( )2将64 g铜箔加入到盛有含2 mol H2SO4的浓H2SO4的试管中加热。(1)铜箔能否完全溶解?请解释原因。 (2)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硝酸钠晶体,铜箔表面又有气泡冒出,其原因是什么? 典型例题 3 2015全国卷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中溶液滴入中,预测的现象与结论相符的是( )图4161 选项预测中现象实验结论A浓硫酸浓盐酸产生大量气体硫酸的酸性比盐酸强B浓硫酸铜片铜片溶解,产生气泡,底部产生灰白色粉末浓硫酸的酸性和强氧化

10、性C浓硫酸CuSO45H2O固体由变为白色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发生物理变化D浓硫酸蔗糖固体由白色变为黑色海绵状,并有刺激性气体放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4 用下面的方案进行某些离子的检验,其中方案设计最严密的是( )A检验试液中的SO:试液无沉淀白色沉淀B检验试液中的SO:试液无沉淀白色沉淀C检验试液中的Fe3:试液黄色溶液血红色溶液D检验试液中的CO:试液白色沉淀沉淀溶解浓硫酸与金属的反应规律(1)钝化:常温下浓硫酸使Fe、Al钝化,如加热或将浓硫酸稀释,则可以继续反应。(2)与活泼金属(如Zn)反应:开始产生SO2,硫酸浓度变小后,产生H2。(3)与不活泼金属(如Cu)反应:开始产生SO2(加热),浓度变小后,不再与Cu反应。如1 mol Cu与含2 mol H2SO4的浓硫酸充分反应,生成的SO2小于1 mol。(4)浓硫酸在与金属的反应中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浓硫酸在与非金属的反应中只表现氧化性。 变式训练1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难挥发性)B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强氧化性、酸性)C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海绵状的炭生成(吸水性)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脱水性)2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