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491627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眉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眉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眉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眉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眉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我国戏曲的源头是巫舞觋歌。原始戏剧充满着宗教、神话的祭祀仪典精神。随着社会发展,戏剧祭祀仪典的意义逐渐淡化,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开始逐步触及戏剧的主要审美特征。西方的广场剧、庭院剧,我国的社火百戏、庙会演出,这些戏剧形态一直与社会底层观众紧紧结合在一起,当它们走入宫廷,就丧失真实、质朴的本性,趋于绮丽矫作、空洞乏味,失去了社会底层观众和生命力。我国戏曲诞生之时就与儒家礼教文化意识背离。戏曲艺术是“礼崩乐坏”而

2、禁登大雅之堂的,戏曲演员与奴婢相等。我国自唐末后,商品经济逐渐发达,市民口味在审美领域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俗文化作为一种新生力量逐渐打破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一统局面,戏剧艺术开始繁荣。市井民巷的勾栏瓦舍里上演着说唱、影戏、傀儡戏、杂剧百戏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戏剧门类。从宫廷歌台到村社庙会,上至天子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乐此不疲。这些文化平民化的现象逐步为我国戏曲的繁荣铺平了道路。尽管如此,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一直存在。从我国历史上看,香囊记、目连救母这些充满浓重礼教色彩的传统戏曲,西方中世纪的“神秘剧”等宗教戏剧、古典主义时期的宫廷戏,都因过于注重宣传教化,丧失了戏剧的本质特征,只能存在一时。经

3、久不衰的经典都是贴近社会底层观众的作品。而当代戏剧的发展更注重戏剧艺术创造与观众欣赏间的互动关系,不回避商业化、大众娱乐化,甚至希望以“票房”、“商业化”为某种尺度来检验其戏剧观念的可取性。因为在世俗文化发达的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代表着审美文化的取向和艺术作品的价值评判标准。但就其总体脉络而言,古今中外的戏剧主要以通俗文化、世俗文化为审美特征。戏剧的审美特征离不开物质的承载与呈现。剧场作为戏剧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对戏剧审美特征的表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戏剧的审美形态从诞生初期的宗教祭祀演变为大众审美娱乐后,剧场的角色也随之开始发生转化。从古希腊圆形剧场到西方近现代的封闭式剧场,从我国古

4、代的勾栏瓦肆、歌台庙会到现代实验小剧场,虽然其特点和功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场所。它们召唤和调动参与者从日常生活角色转为审美角色,使其进行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另外,观众参与的广泛性和随意性使戏剧艺术成为大众狂欢式的审美形态。强烈的节奏、高亢的声腔、喧闹的人群,戏剧观演双方在这样的审美交流中,忘记周围一切,不去想生活的困苦,一切都化入浑然忘我之境,把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摘自徐海龙作为审美文化的戏剧,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中国的巫舞觋歌,这些中西方原始戏剧形态都充满着宗教、神话的祭祀仪典精神。 B中西方各种戏剧形态进入宫

5、廷之后,就会由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趋于绮丽矫作,失去生命力。 C我国古代戏曲虽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儒家礼教文化意识冲突,但仍存有一些充满浓重礼教色彩的剧目,如香囊记目连救母。 D剧场是戏剧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戏剧审美特征得以呈现的物质载体,对戏剧审美特征的表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发展,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这些历史演变标志着戏剧祭祀仪典的意义逐渐淡化。 B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是评判戏剧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所以注重创造与观众间的互动是未来戏剧的发展方向。 C古今中外的戏剧以通俗文化、世俗文化为主要审美特征,但也不排除宫廷贵

6、族文化、道德教化的渗透。 D无论是古希腊圆形剧场,还是我国现代的实验小剧场,都能够召唤和调动参与者以审美的角色进行艺术创作与欣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戏剧艺术从诞生之时被禁登大雅之堂,但唐末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市民化现象的出现,戏曲艺术逐渐繁荣。 B多样的戏剧样式广泛分布的戏剧表演场所以及多元的戏剧观赏者,都是戏剧文化平民化的一些具体体现。 C剧场的角色会随着戏剧审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就目前来看,剧场已经成为了实现大众审美娱乐的主要场所。 D戏剧艺术大众狂欢式的审美形态呈现为:戏剧观演双方以充满动感的审美交流,忘却周围一切,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7、。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欢乐行程 阿来一场雪就把萧索大地变成了天堂。阳光照亮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孤零零的村庄和覆盖这一切的白雪。野鸽群在天空中往复飞翔,搅起一个巨大的欢快声音的漩涡。满屋子的亮光使格拉醒来,他一醒母亲就知道他醒过来了,不是相依为命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你不能穿新鞋上路了,”她的声音从外屋传来,“下雪了。”她的声音显得那么兴高采烈,“你就系一条新腰带吧,红色的那条。”母亲又喊:“快点啊,次多都来了。”次多是一个大家庭的孩子,他家里有一些值钱的东西。这种家庭出身的人往往精明强干。但次多的一切却和家里人相反。现在,次多像平时

8、一样拉着架子车来了,那样忧郁,那样沉默。车上装一袋胡豆,胶皮轮子压过积雪咕咕作响。等格拉吃完东西,次多已经把他那一袋胡豆弄上车了。于是,两人上路了。两个乡村的孩子,拉着重载的架子车从村子里出来,去三十里外的镇子刷经寺。用胡豆去换大米。“刷经寺,”格拉叫道,“我们要到馆子里吃好吃的东西了。”“你有钱?”“阿妈给了我五块钱,以前是留下过年的,她说有了米过年就不要钱了。就把钱一张一张数给我了。”“我只有一个馍馍。我以为会给我一块钱的,他们有,你知道。只有一个亲人,那样子才真好。”“我知道人家说阿妈话有多么难听,可我爱她。”平常,和母亲一样总是没有来由就高高兴兴,被人说成是一种疯癫的格拉。现在他一声不

9、响了,弓下身子拉车。刷经寺镇比以往哪一次见到的都还要洁净美丽,房檐上挂下一串串晶亮的水珠,满世界都是水珠溅落的声音。融化的雪水在平顶上汇聚到一起,从漆成红色的落水管中跌落,那声音竟有一条小河奔泻般的效果。格拉和次多提着秤,在一家家屋檐下进出,称出去胡豆,称进来米。遇到干脆的人家就用盆啦碗啦大致量一下。单数门牌的给格拉,双数门牌的给次多。在落水的屋檐下穿进穿出,两人的头发和双肩都给打湿了。他们开始花钱了。次多在文具柜台前站住了。隔着玻璃是一柜子乐器,中间一大盒紫色的竹笛。次多的腰就弯下去,鼻尖一直碰到玻璃上。次多喜欢吹笛子,他熟悉各种乡间民歌的曲调。但他那支笛子已经开裂了。村里会做笛子的那个老人

10、也已经死了。格拉就给次多买下了一支。用了一块三毛钱。次多说:“笛膜。”声音很小。格拉听到了,又为他买了笛膜和一束红色的丝线穗子。“我记住,一块六毛了,我要还。”格拉用力拍拍次多的肩膀:“你的眼睛要漏水了,伙计。我阿妈说好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你阿妈真好,格拉。”格拉又捶比自己长得高大结实的次多一拳头。他们走到大路中央,化雪后出来寻食的鸟在他们周围起落,飞翔,鸣叫。他俩掰碎手中的馍馍抛撒给鸟们,因而招来更多的鸟在他们四周起落飞翔。平生,他们第一次如此不珍惜粮食。鸟群因此歌唱。麻雀,百灵,画眉,还有羽毛黑白相间的点水雀,鸟翅扑噜噜响。“吹一下新笛子。”次多就给新笛子挂上红色的丝线穗子,给笛子上膜,

11、并告诉格拉,笛膜是从芦苇中掏出来的。格拉问那么什么是芦苇,你见过吗?次多说我和你一样,但书上说它长在大水边,是像竹子的草。于是,格拉说:“聪明的伙计上车吹吧。”自己拉起车子往前走了。次多绝对相当地聪明,不识谱也没有谱。抬手就吹出当时流行四方的歌曲。先是电影农奴插曲。后是北京的金山上。笛声一路在化雪后变得滋润的山野间飘荡。将要入冬的山野竟有了初春时的那种气息。那样地明朗清爽。融雪水甚至把有些封冻的河面上的冻重新破开,露出一汪汪平静的绿水。车子在飞驰。笛声也开始模仿群马飞奔的急促声音了。优美的笛声是多么流畅啊!于是车子越来越快。人飞起来,车子也飞起来,离开路面冲向了河边。两个孩子腾身而起,尖叫着,

12、比车子飞得更高更慢。他俩得以看到米口袋落在冰上,车子继续前冲,带着七零八碎的东西沉入了河水中央。然后,他们才摔在了沙滩上面。两人都晕过去了一小会儿。但又很快醒过来,居然一点没有受伤。“我死了吗?”“没死,你飞起来了。我死了吗?”“没死,你也飞起来了。”两个人大笑起来。米流进河里,被一个小小的漩涡慢慢依次吸附到冰层下面去了。那下面,还有他们的车子。“笛子,”次多问,“笛子呢?”“笛子呢?”格拉又问。两人就在沙滩上狗一样爬着到处寻找笛子。到后来却发现,笛子依然紧握在次多自己的手上。这次,两个孩子笑得更厉害了,一直把眼泪笑了出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13、是(3分) A格拉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的善解人意让格拉也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与精明能干、忧郁沉默的次多形成鲜明对照。 B文中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如次多“腰就弯下去”“鼻尖一直碰到玻璃上”,突出了次多沉默、拘谨的形象。 C化雪后寻食的鸟儿和文章开头的野鸽群相互呼应,它们都象征了孩子旺盛的生命力,暗示了他们脱离家庭束缚后雀跃的心情。 D小说以发生突如其来的意外后,两个孩子发现笛子还在手中的欢笑结尾,表现了孩子们的单纯、开朗。 5小说中多次描写次多的竹笛声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5分) 6本文在多个方面与沈从文的边城有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的主旨、写作风格两个方面,对

14、两者的共同之处做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

15、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

16、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总体呈现出质朴的风貌。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北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