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7183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 32 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主干知识整合,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 生物的全部个体。 2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同种,数量,调查方法 (2)出生率、死亡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 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 群个体 的比率。 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 和 的重要因素。,总数,种群密度,制订计划,标志重捕法,(3)迁入率、迁出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年龄组成 概念

2、: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稳定型和 。 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 。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增长型,衰退型,变化趋势,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变化内容: 、波 动、 、下降。 2“J”型曲线: (1)产生原因:食物、空间 条件 、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2)特点:种数数量 。 3“S”型曲线 (1)产生原因:受 如空间、食物、敌害的制约。,增长,稳定,充裕,连续增长,环境条件,(2)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 ,(K值)后,将停止增长,或保持在 左右。 4决定因素: 、迁入率和迁出率。 5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2)人为因素:受 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6研究意义 (1)合理利用、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预防虫害。,环境容纳量,K值,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工控制,1概念: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考点一:,种群,高频考点突破,2特征及相互关系,(1)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

4、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为正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对位训练】 1(2010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解析 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故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故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比幼年个体少,故

5、丙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答案 A,2(2012广州一模)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解析 分析题图,、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答案 D,考点二:,种群的增长曲线,【特别提醒】,【对位训练】 3(2011南京二模)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

6、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答案 B,4.(2012安徽皖南八校一次联考)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B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C在t0t1时间内,种群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D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

7、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解析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时,A错;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B错;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答案 D,1探究原理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实验流程 问题与假设(提出酵母菌种群增长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与实验(制定实验方法,实施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反思实验结论,

8、重复实验,尝试建立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3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对位训练】 5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

9、应先稀释再计数,解析 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产生误差;酵母菌培养后期,数目多,为了方便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答案 D,6(2012苏、锡、常、镇四市一次调查)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 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10、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解析 振荡试管有利于酵母菌均匀混合,有利于正确计数;应先将盖玻片盖上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的一侧,便于计数,酵母菌数量过多不好计数,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时,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和方格内的个体数。 答案 B,答题技能培养,方法体验,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典例】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

11、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用标志重捕法。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 B,【体会

12、感悟】,【典例1】图示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易误警示,一、“S”型增长速率曲线含义不清楚,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解析】 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其种群为“S”型增长,t2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故C错误。t3时刻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A错误。t4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B错误。 【答案】 D,【纠错笔记】 (1)“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能

13、误认为是“J”型增长曲线。 (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图乙的Of段相当于图甲的ac段; 图乙的f点相当于图甲的c点; 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 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典例2】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理解不透彻,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

14、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常见错误】 错选B或C或D项。,【错因分析】 错选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题中提供的信息理解不透,把握不准。从题图曲线给予的信息“个体数量一直在K值附近波动”,可判断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 (2)不能正确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由于没有正确把该生态系统定位在“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的基础上,导致误判“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 量变化不会符合S型增长”;错误地认为出生率提高、天敌的大量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严重影响了“种群的个体数量”,导致误选B或C或D项。 【正确答案】 A,【纠错笔记】 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 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 的影响,当环境不遭受破 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 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 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