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413550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示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A. 强化宗族认同 B. 继承华夏传统 C. 凸显贵族地位 D. 维护尊卑关系2、“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于是,佛教提出了“佛法据王法以立”的主张,僧人也倡导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则称“报国寺”。这说明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 B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C佛教融合儒学伦理观念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3、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C该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4、宋代,妇女缠足习俗在特权阶层中流传开来。对于农村和城市下层的妇女来说,它是不可行的;但是富有的家庭经常为他们的女儿缠足以增加她们的魅力、展示她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加强对女孩行为的控制。这表明宋代A缠

3、足之风在上层社会更加盛行B缠足是贵族妇女所独有的特权C富家女子更易受理学思想影响D经济条件是缠足的决定性因素5、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这一表述( )A.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B. 反对诸侯分封和藩镇割据C. 具有近代的民主法治情神 D. 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6、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这种社

4、会变迁是指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入世苦行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7、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极刑之后,拒绝了在朋友帮助下可以获得免刑的机会。他宁愿承受法律惩罚,也不不愿做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并认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苏格拉底注重道德实践B民主制度存在局限C司法裁决失去了民心D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8、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

5、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B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C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D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9、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圣像画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生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此现象说明A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B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C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D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10、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小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

6、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A.批判严复“中体西用”的思想 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11、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卷一按语:“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这一按语表明A中国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 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C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 D“法”与“理”各异互不兼容1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见,钦定宪法大纲A是“中体西用

7、”理论的具体实践 B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C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 D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3、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1610年再次在推算日外发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这表明当时A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 B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D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14、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中国必须抛弃延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这又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由此可见,陈独秀重在强调

8、A思想启蒙B政治革命C文学革命D宣传马克思主义15、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这些报纸的创办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16、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

9、共产党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17、20世纪初某学者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有人称之为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和戏剧之后的“第七艺术”。该艺术是指 A电影艺术 B雕刻艺术 C绘画艺术 D电视艺术18、西方艺术史认为:“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效果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也损失了精细准确的画面。”与该描述相符合的美术

10、作品是A格尔尼卡 B日出印象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自由引导人民19、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制约光绪帝的症结在于A角色意识B性格缺陷C君主制度D宗法制度20、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B

11、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2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22、俄国1861年改革剥夺了贵族地主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地主的强烈抵抗。过去贵族地主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土地,他们现在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并获得最好的土地。许多贵族已经或濒临破产,改革却使他们获得了一大笔资金。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改革

12、实际上是由贵族地主支配的B改革使俄国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C改革加强了贵族地主的经济实力D改革未能反映当时历史发展趋势23、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A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C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24、在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时,某思想家依据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把社会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

13、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这反映了他思想的特点是A提倡西方共和思想挽救民族危亡B利用儒教名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C运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变法图强D传播君主立宪思想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5、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工50分。其中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是指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由上层社会向民间社会下移。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之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原本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进行研究的儒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