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最基础考点系列 考点7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314515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最基础考点系列 考点7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最基础考点系列 考点7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最基础考点系列 考点7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最基础考点系列 考点7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最基础考点系列 考点7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最基础考点系列 考点7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最基础考点系列 考点7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 新人教版必修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7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和条件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

2、、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劣势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政策优势不明显(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主导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较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较高影响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进城务工人员,满足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

3、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存在问题外商投资规模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较慢,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较慢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益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2.我国城市化

4、的不同模式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主要推动力 具体过程特点 珠江三角洲模式 工业化 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 苏南模式 工业化 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温州模式 工业化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东北模式 工业化 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 云南德宏模式 边贸发展 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材料二左图为长三角

5、城市分布图,右图为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数据。(l)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3分)(2)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T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填写序号)(3分)国际金融 机械制造 服装制造 石油化工 文化创意 进出口贸易(3)苏州和嘉兴与上海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5分)(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是。(3分)【答案】(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善

6、。(答对其中三点3分)(2)(3分)(3)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4分)(4)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答对其中三点3分)【解析】(3)读右图分析,根据两地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判断,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这种差异 与两地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以及当地的交通条件相关。(4)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

7、壁垒。要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考点:世界城市群特征及发展措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首位城市的特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该区是根据我国法律在上海划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积约28.78 km2,用于专营境外加工与对外贸易。读下图,回答1-2题。1上海设立我国第一个自贸区的原因有()对外开放程度高,外向型经济特色显著矿产资源丰富,工业比较发达海上交通便利,便于货物运输区位条件优越,经济辐射腹地广阔A B C D2上海建立自贸区将使上海市()就业岗位增加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外迁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城市等级提升A B C D【答案】1.D

8、2.B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发改委在2014年6月出台首都经济圈。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北京市中心的中心功能需要做疏解,首都经济圈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一体化。材料二 首都经济圈区城图(1)据材料分析说明首都经济圈建设的积极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首都经济圈建设的优势区位条件。(8分) 【答案】(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京津冀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利于破解“京津城市病”带来的不利问题,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整体生产协作能力,提高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首都

9、的国际地位或知名度。(任答五点,得10分)(2)地理位置优越;开发历史较早,经济基础好;资金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人才丰富,科技发达;创新理念强;政策优势明显。(8分)【解析】试题分析:(1)城市圈的建设便于各城市产业分工、优势互补;缩小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各城市整体的生产能力;增强北京实力,北京作为首都的国际地位更加突出。便于分散北京的职能进而缓解大城市带来的各种问题;促进天津、唐山、廊坊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2)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确定区位条件,从位置、历史基础、劳动力、交通、市场、科技、政策等条件来分析。考点:该题考查区域建设的意义和区位条件

10、分析。每道试题4分,共20分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读图回答1-2题。1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A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 B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均较大C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距离无关 D京与冀城市之间出现产业链断裂2推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是()A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 B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C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 D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答案】1D 2C【解析】选D

11、正确。2.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也会影响到京、津地区,不可取,A错;天津经济外向性强,与北京形成东西呼应,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B错;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京津形成在京津冀城市区域发展的双引挚,C正确;冀应注重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互补,不能以发展种植业为目标,D错。选C正确。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陕西省环境独特,资源丰富。下图为陕西省部分地理事物示意图及西咸新区有关资料。(1)分析西咸新区努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区位优势。(2)西咸新区各核心城区布局功能清晰、产业分工明确。简述各核心城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促进作用。【答案】(1)位于咸阳市和西

12、安市之间,土地资源丰富;历史文化遗址丰富;渭河穿过,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关中平原具有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国家政策支持。(2)为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与市场;提供就业岗位,吸引当地农村人口从事第二、三产业,城市人口总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产业、住宅等用地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之后的第五大经济区。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等地市,总面积约2 8 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亿。材料二:我国中原经济区度其周边地区略图

13、。材料三:河南省产业结构表(1)甲、乙工业区是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大陆入驻最多的区域,说明其吸引这些企业入驻的共同优势条件。(8分)(2)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今后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试综合分析工业发展对中原地区域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与全国相比河南省产业结构特点,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 化建议。(8分)【答案】(1)(8分)(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信息通达度好;科技水平高;交通运输便利等。(任答4点给8分)(2)(6分)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

14、就地转移;减少城乡差异,促进地区均衡发展。(任答3点给6分) (3)(8分)特点:第一产业比重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明显偏重,第三产业比例偏少。(2分)措施: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的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建设,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任3点,6分)【解析】(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河南第一产业比重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明显偏重,第三产业比例偏少。第一产业比重高,因此可以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国家重

15、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的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建设,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考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5.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山东省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和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10年山东省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数从1 286万增加到1 870.3万。近年来山东省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材料2:“山东省19972006年城市面积、工业产值、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示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