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通许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80015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通许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南省通许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南省通许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南省通许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南省通许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通许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通许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上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2、下列对于宗法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B.是由母系氏族的母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C.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D.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3、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 A. B. C. D. 4、监察制

2、度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设置的(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诸卿5、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6、“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种观点: ( ) A、力主推行分封制 B、反对分封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推行世袭制7、下列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8、郭巨“家贫,有三子,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

3、分母之食,盍买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应的是( )A、 郡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9、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最终目的是( )A、 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10、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实行行省制度 B实行册封制度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设置理藩院11、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 B、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辅助机构C、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12.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

4、,古老而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 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13.2005年4月29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握手,这是事隔60年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再次历史性握手。60年前握手的两党领导人和地点分别是:( )A.孙中山 陈独秀 北平 B.蒋介石 毛泽东 重庆C.周恩来 张治中 北平 D.李宗仁 毛泽东 重庆14.进入21世纪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C.联合国作用和地位的加强 D.地

5、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15.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根本意义是:( )A.有利于实行民主集中制 B.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C.有利于基层政权的建设 D.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6.香港大公报在2008年3月18日说:从1988年黄顺兴代表投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史以来第一张反对票,到如今一些决议表决中出现的500多张反对票和100多张弃权票,20年间,人大代表们用选票表达意愿

6、的能力日趋提高,民众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表明中国政治建设:( )A.民主政治观念的萌发 B.依法治国的实践效果明显C.民主权利的扩大 D.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17.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转变的有利条件是:( )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纷纷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 中美建交,美国断绝和台湾的外交关系台湾当局要求缓和同大陆的关系A. B. C. D.18.2008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传唱于祖国的大街小巷。下列各项能够充分体现这一歌曲主题的是:( )A.一国两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改革开放政策 D.四项

7、基本原则19.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26个非洲国家赞成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的提案,毛泽东主席曾诙谐的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这说明:( )中非休戚与共,相互同情,相互支持 中国受到非洲国家的尊重中国和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 非洲的发展要依赖中国A. B. C. D.2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五四精神” 延安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A. B. C. D.21.“紫禁城内个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次

8、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2.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反映历史本质是:( )A.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B.清末注意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C.孙中山反对帝制,农民都拥护D.信息封闭,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未到达农村.23.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博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诗作是为纪念:(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红军长征胜利C.抗日战争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4.日本右翼势力认为:

9、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有力的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南京大屠杀A. B. C. D.25.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65号的桂园是重庆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10月10日,一个使如果再次发生内战,就会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的协定在此签订,它是:( )A.双十协定 B.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C.共同纲领 D.国共停战协定26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

10、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结果,原本没有与清政府签类似条约的英法等列强也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其依据是( )A、领事裁判权 B、军舰巡查贸易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27. 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成立的城市自治公所超过850个,镇自治公所超过530个,乡自治公所在1970个以上。据此可以推论出此时期( )A政府建立了民主制度 B临时约法初见成效C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 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初现28.新中国外交成果突出。其中“两个国家之间签订的原则协议,几乎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同时至今仍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最受称颂的概念之一”的是( )A 一边倒方针 B

1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一国两制构想29.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给我们带来了新年礼物,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文中的“礼物”是 ( )A 苏联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B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 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0.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 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 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 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二材料题(共两大题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

12、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观察右图A材料三 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