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78159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题,每题1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该材料反映了A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B周初的分封制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兼并战争2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

2、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4周礼的本质意义是A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 C是一种等级制度 D周王惩罚贵族的制度5下列关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正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

3、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6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C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7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8“欲天下之安定,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主张后来发展为A削藩策 B分封制 C刺史制度 D推恩令9下列关于北宋加强对地方管理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设置枢密院 B在州郡长官之上设置通判 C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D各州郡的财富全部运往开封10北宋对地方财

4、政的管理措施,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 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C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 D使北宋有足够的“岁币”议和11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了A丞相权力增大 B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体现了任人唯贤12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1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秦以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以皇权为核心 B皇帝处于权力金

5、字塔的顶端C随着皇权的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D直到清代才建立起完善的中央权力机构14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对边疆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 B C D15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16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

6、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A B C D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18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7、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19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0我国人民在饮食习惯方面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 A地域的差异 B民族种类不同 C每个人身体状况决定的 D统治阶级推崇所导致21战国以后,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8、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 22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个体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制农具和牛耕在生产中的使用 C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D部分奴隶主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24在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没能起到作用的是 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B初税亩的实行 C商鞅变法 D地主的土地兼并25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瓷器品

9、种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珐琅彩五彩瓷青花瓷白瓷青瓷ABCD26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ABCD2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 B西汉时中国获得“丝国”美誉C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D私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28第一次提出并推行重农抑商的时代 A战国 B西汉 C中唐 D明清2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

10、,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30清王朝的抑商与禁海政策对近代中国的最大影响是 A造成了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 B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C阻碍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D阻碍了中国海外贸易利润3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私学的兴盛 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社会的剧烈变革A B C D3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A统治阶级的利益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3

11、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3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 C D35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36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于西汉武帝时期,下列与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有关的社会背景是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加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37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38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