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含答案.doc_bak796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5246009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含答案.doc_bak796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含答案.doc_bak796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含答案.doc_bak796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含答案.doc_bak796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含答案.doc_bak79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含答案.doc_bak79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过关检测(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A尊儒抑法B抑儒尚法C抑儒抑法 D尊儒尚法解析:选D据材料“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和“无本者不立”可知并非抑儒而是尊儒,据材料“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和“无末者不成”可知并非抑法而是尚法,D项符合题意。2孔子倡导“为政以德”,韩非却主张“唯法为治”。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A荀子倡导“隆礼至法” 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D朱熹宣扬“格物

2、致知”解析:选B荀子虽然融合了法家思想,但其思想并没有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的基础,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不仅融合了法家思想,还推动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韩愈提出的“复兴儒学”与题干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宣扬“格物致知”属于理学的内容,也与题干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解析:选B“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 4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

3、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 D公正至上解析:选D本题主张以德、劳等为依据选贤举能,故D项正确。 5春秋决狱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 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解析:选A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和“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

4、所以应免罪”可知材料主要涉及法治,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项错误。6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这表明他主张()A用天来限制皇权 B用天来加强君权C加强中央集权 D使儒学处于独尊解析:选A题干中“屈君”一词,体现出了对君权的限制,故A项正确。7“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解析:选A材料“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

5、据之学)者互相轻”可以看出其反对宋明理学脱离实际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由此而推出,其提倡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8朱子语类载朱熹弟子陈淳的话说:“先生在临漳,首尾仅及一期,以南陬敝陋之俗,骤承道德正大之化,始虽有欣然慕,而亦有谔然疑,哗然毁者,越半年后,人心方肃然以定。”材料肯定了朱熹在漳州()A强化伦理纲常 B整肃社会治安C变革社会习俗 D倡导重学风尚解析:选A“以南陬敝陋之俗,骤承道德正大之化”说明朱熹在漳州强调道德教化,结合朱熹是理学家,故A项正确。9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演化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传统科技的兴衰解析:选A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兴起发展,秦朝

6、受到打击,汉武帝时期确立为正统思想,三国两晋南北朝受到佛道的冲击有所下降,宋明时期成为官方哲学,随着西学东渐展开,受西学冲击,其地位下降,该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故A项正确。10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解析:选A张载提出理想在于为天地、生民、万世等,顾炎武为天下呼吁,这都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 11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

7、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D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解析:选D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者,排除A项;实物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排除B项;“缣贵而简重”,因此选择成本更低的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为原料造纸,人们对价格低廉纸的需求推动造纸术的发展,因此C项错误,选择D项。12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

8、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解析:选C解答此题,注意题中关键词“今(雕)板之幸也”说明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

9、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外儒内法 (1)根

10、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10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得出人性本恶,据材料“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得出严刑峻法,据材料“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赖于势”得出法、术、势相结合,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据材料“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

11、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

12、节日的具体日期。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8分)解析:第(1)问,可从政府支持和推动、完善历法服务农业生产、进行天象观察、制造和改进天文观测仪器等方面回答。第(2)问,可从思想上“天人感应”、政治上的服务政治及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特点等方面回答。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