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77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5245749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77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77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77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77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77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7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7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原因: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3实质: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4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5衰落(1)原因: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2)结果:汉武帝时,被新儒学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3内容(1)春秋

2、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2)“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君权神授”,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3)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4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并不都是孔子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

3、儒学。1黄老思想适应了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汉代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它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董仲舒的新儒学 材料一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春秋繁露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

4、,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顺命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教你读史材料一分号前后用逻辑递推的方式表明其主张,从其最后结论中总结其观点。抓住材料二关键词“受命”归纳其主张。从材料三关键词“皆绝其道”、“邪辟之说灭息”中归纳其主张。提示 材料一反映了“天人感应”的观点;材料二反映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观点;材料三反映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

5、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正确认识汉代儒学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佂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

6、,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教你读史注意材料一中层次的划分,抓住“意识形态”“大一统”、“心理特征”等关键词去分析。材料二从“礼官劝学”、“讲义洽闻”、“举遗兴礼”几个方面,可以概括出儒学对教育的影响。提示 汉代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7、,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董仲舒新儒学“新”的表现董仲舒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其“新”表现在以下几点:新来源董仲舒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又吸收了阴阳家、道家黄老之学、

8、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体系新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在继承和发扬儒学仁政、民本思想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新地位董仲舒新儒学一改儒学不受重视的局面,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迅速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二、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朝的“独尊儒术”的异同1相同点: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目的和实质方面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2不同点:采取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其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

9、进了大一统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 题组一 黄老之学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解析:选A 秦朝推行的是以酷法、重税、繁役为特征的残暴统治,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之学适应这一需要而迅速兴起,B、D两项错误;汉武帝即位后,为强化中央集权,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C项错误。2汉初有歌谣盛赞:“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10、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汉初“萧规曹随”的现象,这是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的反映。3汉武帝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对这一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儒家学派战胜了黄老学派B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要C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D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正统思想解析:选C 题干材料体现了汉武帝结束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的统治地位,采用主张“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题组二 董仲舒的思想理论4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与这一观点不相符的是( )A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天

11、意与人事交相感应C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D儒家试图约束皇权解析:选A 材料中董仲舒的观点是皇帝要依天行事,而不是有时要依天行事,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5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 )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解析:选C 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这是董仲舒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辨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C项符合题意。6

12、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曰:“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解析:选C 材料中改变历法和服色,是顺应天命而实行的,帝王的行为与上天是一致,相对应的,反映出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思想,故C项正确。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董仲舒说:“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使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

13、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董仲舒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 )A消除贫富差距 B保障财政收入C维护专制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解析:选C 解题时可结合董仲舒强化中央集权的思想来理解材料。从材料中的“易治”和“难治”可知其着眼点是维护专制统治。2“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解析:选D 对死者的厚葬可以获得孝的美名,同时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汉武

14、帝之后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故D项正确。3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A“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解析:选C 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时,皇帝进行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4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A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道家主张“天道自然”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解析:选C “天人感应” 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材料中的“大旱由于缺乏德行”、“贪官污吏的结果”反映了这一层意思,故C项正确。5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由此可见,董仲舒( )A主张以德治国少刑罚 B宣扬阴阳家的学说C全盘否定了法家思想 D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