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4课宋明理学含答案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5245632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4课宋明理学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4课宋明理学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4课宋明理学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4课宋明理学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4课宋明理学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4课宋明理学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第4课宋明理学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危机1背景(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2理学的兴起(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

2、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4统治地位的确立(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 (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求理的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2王守仁(1)思想核心是“致良

3、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概念阐释 “三纲五常”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

4、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1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到宋代,形成“理学”。2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等级秩序。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致良知”等。3.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它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

5、系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的特点 材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二程集(1)概括材料一中的观点。教你读史句号前后表达两层意思,抓住关键词“万物”、“各于其所”去分析。提示 万物都有规则秩序,人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材料二 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

6、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教你读史分层归纳,从“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得出结论;从“天理流行,触处皆是”得出观点,从“总名”、“件数”得出观点。提示 “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程朱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

7、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材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河南程氏遗书(1)“二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教你读史注意“天理”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得出其思想实质。提示 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理是万物的本原。材料二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2)与材料一相比,陆九渊的

8、主张有何不同?教你读史注意材料出处及“宇宙”与“吾心”之间的关系。提示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三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3)材料三表明朱熹与陆九渊兄弟在哪一方面产生矛盾,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教你读史注意对比:朱熹是“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提示 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产生分歧。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对理的具体认识“理”是世界的本原“心即理也”

9、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达到理的途径“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相同点内容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一、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和具体的文化背景。1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的有益成分,发展成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

10、。3宋代的“重文”国策为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发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二、全面评价宋明理学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这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3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4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题组一 程朱理学1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

11、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解析:选A 二程的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反映出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故A项正确。2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解析:选C 材料中朱熹强

12、调“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3近代“科学”一词最初汉译作“格致”,即取义于程朱理学。然“格物致知”的字典解释为“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说明( )A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B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C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D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解析:选B 西方科学研究方法是实验、观察,重视理论研究,与“格物致知”观点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题组二 陆王心学4关于中国古代不同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孔子B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C理学集大成者是陆九渊D心学集大成者是王守仁解析:选D 儒家思想集

13、大成者是孔子说法不妥,孔子是创始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韩非;理学集大成者是朱熹;心学集大成者是王守仁,故D项正确。5理学家王守仁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守仁( )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 D阐发禅宗学说解析:选A 依据材料“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天理存在于人心,所以没有必要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6“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述。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该诗作者的核心主张是( )A“克己复礼” B“格物致知”C“致

14、良知” D“发明本心”解析:选C 从材料“良知”的信息可以判断是王守仁的学说。“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学说,故B项错误;“致良知”是王守仁的主张,故C项正确;“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解析:选B 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推进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2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缺失C社会风气的影响 D人性的复杂微妙解析:选D 题干中提到的“仁善”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故D项正确。3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