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40486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临沂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临沂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临沂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临沂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临沂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偏远的农村至今流传着赶牛耕地的口令:“驾、驾”(往前走),“吁、吁”(站住),“喔、喔”(右拐),“过、过”(左拐),耕牛会依照口令有条不紊地帮助农人完成耕作。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A. 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B. 农民训练牲畜的技能C. 耕牛是人们的好朋友D. 铁犁牛耕的生产状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赶牛耕地”等字眼体现的是用牛耕地,即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铁犁牛耕的生产状态,选D是符

2、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涉及男耕但未涉及“女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用牛耕地这一种生产方式而非耕牛是人们的好朋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继承家业开采丹砂矿的寡妇清都是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 “工商食官”的局面已被打破B. 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发达C. 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D. 私营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工商食官”的,而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私人也可以从

3、事这些经营,即“工商食官”的局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被打破,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只是反映私人也可以这些手工业从事未反映手工业是否发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当时是抑商的,不会重视商业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中国古代官营工商业才占据主导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 下表为唐代江南东道(今江浙地区)交纳贡赋中丝织品的种类表,据此可知当时润州衫罗、水纹绫、方纹绫、鱼口绫、绣叶绫、花纹绫湖州御服乌眼绫苏州八蚕丝、绯绫常州红紫绵巾、紧纱等越州宝花罗、花纹罗、白编绫、交梭绫、十样花纹绫、花纱、吴绢A. 丝织品成为民众主要衣料B. 丝织业劳动分工细密C. 实物税逐渐取代了

4、货币税D. 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丝织品的种类繁多,也反映了劳动分工是非常细密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丝织品成为上层人而非民众主要衣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税收的取代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都是缴纳的贡赋而非商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 唐代白居易有诗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元杂剧窦峨冤中窦娥断然拒绝高利贷者张驴儿死缠烂打的追求。这表明A. 诗词的史料价值非常低B. 农商矛盾是基层社会的焦点C. 商人的社会认可度较低D. 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得到普及【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

5、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商人重利轻别离、高利贷者张驴儿”等字眼均是强调商人的缺点,均是反映了对商人的不认可,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说法绝对,诗词的史料价值并非都非常低,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才是基层社会的焦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古代中国婚姻不是自主恋爱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5. 某同学搜集到明代的土地登记簿“鱼鳞图册”,册中将土地山塘挨次排列绘制成图,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负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该图册是A. 明朝政府奖励从荒的证据B. 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C. 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D. 明朝为限制租佃关系发展而公布的地契【答

6、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既然“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簿,那么该图册也就是土地所有权的依据,同时也是征收赋税的依据,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耕地而非荒地,也就不是奖励垦荒的证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该图册是土地登记簿而非地契,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簿。6. 观察下面根据明朝农书整理的数据,它反映出当时江南的农业A. 革新了农耕技术B. 农业工具落后C. 农业经营市场化D. 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肥料和灌

7、溉所占比例高反映了重视施肥和灌溉,是精耕细作的表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技术革新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工具投资比例低而未体现农业工具落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农业经营市场化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看清投资比例的大小。7. 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叶调元有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反映出汉口A. 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B. 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C. 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D. 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

8、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方面强调了汉口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九分商贾一分民”等字眼又强调了强调汉口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生活习俗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官府推行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的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列强入侵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分成两层意思,既强调了市镇规模大又强调了市镇的商业功能。8.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人,取代土

9、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A. 中国家庭手工业走向衰败B. 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C.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 中国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侵略下家庭纺织业走向衰败,也就体现了中国家庭手工业走向衰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迅速衰败而非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非已经解体,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中国传统纺织品的衰败而非商品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9. 1866年,左宗棠创办马尾造船厂时奏称:“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

10、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这说明他创办此厂的主要目的是A.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 筹集资金以充海军军费C. 加强海军海防建设D.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答案】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马尾造船厂的企业性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0. 陈旭麓认为洋务派不是新生的力量,然而,洋务运动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接生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A. 嫁接了西方资本主义方式B. 推动政府发展民族工业C.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D. 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

11、知识可知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洋务运动是维护封建统治并未嫁接西方资本主义方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运动未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未推动政府发展民族工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运动遭到顽固派的激烈阻挠并未营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 下表是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18721894年18951913年商办设厂数53463资本(千元)469790801资本所占比重9.6%41%官办和官商合办设厂数1986资本(千元)1619629469资本所

12、占比重33.1%13%A. 洋务运动破产B. 列强侵略减轻C. 产业结构变化D. 政府政策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而导致的,即政府调整了政策导致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洋务运动破产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列强是加强侵略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产业结构变化的表现而非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从材料中的1894年、1895年等时间判断出本题考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1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从1

13、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A. 目的是改变中同近代工业布局B.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C. 一定时期内促进后方工业发展D. 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内迁在客观上改变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也在一定时期内促进后方工业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目的是保护民族工业避免战火而非改变中同近代工业布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举措和民主革命无关,也不会推动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举措也和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

14、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清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内迁的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13. 土地改革之后,有些地区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贫困农户不得不出卖刚分得的土地。毛泽东认为:为了防止少数农户又走向贫困化,为了阻止农民卖田卖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搞合作化。这里的“合作化”是指A.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D. 开展大规模城市化运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之后的“合作化”是指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互助合作的合作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15、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是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而和土地改革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土地改革和城市化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4. 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A. 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B. 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C. 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D. 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习俗演变的变化是由于受到清朝“预备立宪”的影响,即政治环境影响了习俗演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习俗未转变为西方礼仪,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预备立宪而非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政体革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演变而非思想解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5. 杨乃武案发生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案发伊始,社会舆论对杨乃武极为不利,但申报扭转了这一局面,清统治者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