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改革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161588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改革(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改革考点透视本专题内容主要复习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军事制度和重大的政治改革。在近年来的高考中,本专题所占分数在10分左右。复习本专题时,要重点把握: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历史作用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2、中国古代重要军事制度及其影响。3、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名师串讲知识图解世 先秦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官 是官位世袭的制度;制 是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权位的制度。含义:两汉时期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 察 目

2、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举 建立:汉武帝时建立由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 制 发展:东汉时,察举主要是乡举里选。 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重 后来形成、发展为世家地主把持政权(士族制度形成)。要 结束: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所取代。的 含义: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选 形 隋文帝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官 成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制 完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度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善 唐玄宗时,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为定制。 北 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3、。科 宋 减少考试科目,以进士科为主。 扩大政权基础举 发 采用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加强中央集权制 展 增加录取名额。 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度,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专考律令、断案等。 明清时沿袭科举取士制度。 目的: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八 命题范围:在四书五经内。股 答题:不许发表个人见解。取 文体形式:答卷的文体有严格规定,称为八股文。士 影响:束缚读书人思想 实质: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结束:1905年,清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历代改革名称背景内容结果与影响备注管仲改革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相地而衰征”。齐成为东方强国;齐桓公率先称霸。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奴隶

4、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所取代。新兴地主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秦孝公的支持。“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渐强盛,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奠定基础。商鞅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有消极影响。王莽改制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王田。私属。币制。加剧各种矛盾,最终失败。高考不作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大融合。后周世宗改

5、革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招民垦荒,减捐税。严法纪,惩贪官。整顿军队,严肃军纪。后周实力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基础。庆历新政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冗官、冗兵、冗费,造成财政困难。辽和西夏仍威胁北宋统治。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包括严格官吏升迁考核,限制官僚子弟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取信于民。因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阻挠而失败。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整顿太学。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6、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变成良田,军事力量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但由于用人不当,保守派反对而失败。 产生:西魏。 改革:隋文帝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分田地。 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政府管理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兵源,清除胡汉分治遗迹;有益于国家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府 调整和健全:唐太宗增加军府数量。兵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拥兵自重局面。制 但加重人民的军费负担。 地位下降:武则天时,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失去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加上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府兵地位下降。 崩溃:唐玄宗开元年间。 目的:增加军事力量。

7、募 时间:唐玄宗时。重 兵 内容: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要 制 影响:减轻农民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军 但募兵是职业兵,兵将之间有隶属关系,易形成军阀割据。事 政权: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制 猛 人物:阿骨打。度 安 目的:加强统治力量。谋 性质:是基本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兵农合一 克 的制度。制 情况: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作用: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八 人物:努尔哈赤。 旗 内容:把女真人按军事组织形式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战争和生产活动。 制 性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度 作用:促进

8、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重点讲解1、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有: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辽朝的蕃汉分治,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后金(清政府)的八旗制度,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自秦朝实施郡县制以来,我国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郡县制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蕃汉分治、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是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我国

9、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走向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和巩固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僧官制度、土司制度、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中央政权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科举制的兴衰。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统治者采用的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始于隋,完备于唐,发展于北宋,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最终废除于1905年。唐朝时,考试以明经、进士科为主,把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选拔出来,走上了仕途。科举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使大批门第不

10、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去,“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明朝时,为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继续沿用科举制度,规定科举试卷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时不许发表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叫八股文。这种八股取士选拔的人才,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其实质是文化专制主义政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社会改革的原因、内容和结果改革的基本原因:一是新兴生产

11、力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是社会矛盾激化造成,如王安石变法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变法中又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改革的内容:(1)改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2)限制贵族特权,如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3)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在调整中照顾农民利益,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改革结果及原因:(1)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成功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改革者成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改革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2)有的改革

12、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了,如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一是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二是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现象。变法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根据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以及能否根据经济基础的变化调整上层建筑,从而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认识:(1)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手段。(3)适应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会阻碍社会的前进,激化各种社会矛盾。(4)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有阻力的。(5)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

13、,措施与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技巧方法(1)学习本专题内容时,要注意点、线、面结合,即由某个知识点,联系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与此相关的知识,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由此形成知识线索,然后再把知识线索中的知识点按形成原因、过程或内容、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形成知识块,并及时分析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在记忆中,要善于寻找规律,进行细化记忆,即按重大历史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分解成若干个小点记忆,这样可以保证在运用知识中不遗漏,可以比较完整地进行复述。(3)如在考试中涉及这部分知识时,可联系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解答。考题解析【例1】(2004年江苏高考题)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

14、帝时代的是A、实行剌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思路串讲】根据选项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汉武帝时代的主要政治举措有剌史制度,察举制,推恩令。而汉武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8年。【标准答案】B【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项中,在选官方面体现了大族特权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思路串讲】分封制指“封诸侯,建藩卫”,是周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在高中教材中未涉及。隋朝为了革除前代选官中只重门第的积弊,创立科举制,即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在科举制度下,选任官吏比较重才学而不注门第,为一般庶族地主参预政权创造了条件。【答案】C【例3】(2003年全国高考题)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思路串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