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鲁人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144676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鲁人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鲁人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鲁人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鲁人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鲁人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鲁人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鲁人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泗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菲薄/斐然 沮丧/狙击手 炽热/改旗易帜B嫉恨/狼藉 唠叨/痨病鬼 旋风/泫然流涕C胸脯/花圃 镣铐/瞭望塔 模糊/顶礼膜拜D笞刑/怠慢 赡养/禅让制 缄默/间不容发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必修四教科书中,我们将看到人生舞台上惊心动魄的灵魂表演和生命的呼喊,去探索人生应恪守的准则。B我梦想,在种族主义者猖獗的阿拉巴马州,有一天黑人男孩女孩,或白人男孩女孩,可以无拘无束地手牵着手。C我们并非孤军作战,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胜

2、利永远属于那些机警的、主动的、勇敢的人们。D这位大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惶恐,10年后,他总要承担起老人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他的父母会是怎样的境遇呢?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陈情表一文流露了李密对祖母的至孝真情,也是其长歌当哭的至性之语,读来感人肺腑,让人为之呜咽。 B“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句话掷地有声,它确立了思想对于人生的意义,也蕴含着帕斯卡尔对于能思想的人类的礼赞。 C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面对自然悲剧,芸芸众生的反抗则显得孤立无助,然而人们未必就因此倒下。 D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应该为什么而活着,那么,在人生的道路上,再棘手的问题,相信都

3、会迎刃而解的。4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过错) 勒兵下令军中曰(约束)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举起)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栽种)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C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不顺)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有能生得购千金(悬赏征求) D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辞别) 视清季有加(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年成不好,荒年)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_。 在他自

4、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 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 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 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 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A. B C. D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唐前期,诗歌创作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初唐后期,随着“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登上诗坛,突破了宫廷诗风的格局。 B.宋词按其作品的风格习惯上可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南宋词人柳永和李清照则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C.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并称:如“韩柳”即“韩愈、柳宗元

5、”;“李杜”即李白、杜甫;“小李杜”即李商隐、杜牧;“温韦”即温庭筠、韦庄。 D.呐喊茶馆子夜雅舍小品翡冷翠山居闲话围城分别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老舍、茅盾、梁实秋、徐志摩、钱钟书的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6、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

7、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

8、自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修身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看,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道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

9、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要的政治基础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7下列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原则上不同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一种体现着高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B“无为而治”也就是“依道治国”,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道”,这里的“道”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遵循着“自

10、然无为”的原则。C“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归结为一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 D“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即依天道治国;同时还强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强调了客观公正的理念。B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它以人为本,想百姓之所想;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C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守道、无为、

11、好静、无事。为政者自身纯正清净,百姓自然正直,为政者自身无欲,百姓自然朴素。D“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道治国决定或影响着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因为依道治国涉及的是国家全局性问题,而后两者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B依道治国的目的是实现百姓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目的则是要求百姓遵从既定的规矩,从而稳固政权。C依道治国的治国方法是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则是以

12、统治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D历史实践证明,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可以取得民富国安的大好局面,因此我们当前的政府,也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依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三、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

13、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

14、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注释】泄庸、种、蠡:均是勾践的臣子。 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 三王:指古代的贤王。 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石头。 希:观望,看。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治:研究B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事:奉事C于是下仲舒吏,当死 当:应当D魏其、武安侯为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